作者简介

倪梁康,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自识与反思》,译著《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道德意识现象学》、《人生第一等事》等。

内容简介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出生于1859年4月8日,辞世于1938年4月27日。为了纪念他诞生160周年诞辰和逝世80周年,编者于两年前开始收集和挑选一批关于他的回忆文章,邀请一批同仁与同学参与,陆续将它们译成中文,现在结集于商务印书馆的《现象学文库》中出版。

这些文章共计30篇,其作者均为胡塞尔的同时代人,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他的学生,包括他的几位最重要的和最亲近的学生。他们与胡塞尔交往以及对他的观察或是因距离近、或是因时间长而弥足珍贵。当然其中还有几个例外:首先,第一篇回忆录是他的太太马尔维娜对他的一生的回忆与记录;而最后一篇则是他的未曾谋面的追随者范•布雷达关于胡塞尔遗稿之拯救和胡塞尔文库之创建的回忆录。其次,还有两篇文字则不是对胡塞尔的回忆,而是出自胡塞尔自己之手的回忆文字:一篇是他的日记,一篇是他自己的回忆,主要是对他与自己老师布伦塔诺交往的回忆。最后,还有两篇不能算是回忆,而更多是对胡塞尔思想的总体回顾与展示;这两篇均出自他弗赖堡时期的两位研究助手的手笔,一篇为贝克尔所撰,另一篇为芬克所撰。

由于各个作者对待胡塞尔哲学所持的态度不一,对他的现象学哲学的熟悉程度不一,与他的私人关系的亲疏程度不一,与他建立个人联系的年代先后不一,以及还有其他如此等等不一,例如男女作者在各自印象、记忆与表达风格方面的不一,因而这里展示出的胡塞尔形象给人的感觉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但无论如何,在这个万千“现象”后面的“本体”仍然是轮廓分明的,触手可及的。这个意义上的“本体”,具有交互主观意义上的客观性。

编者坚信,无论是没有哲学理论背景的读者,还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甚至谙熟现象学运动史的现象学者,都可以通过这些回忆录而获得观察胡塞尔及其现象学的特殊视角以及进入他的思想领域的特殊路径。

倪梁康,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自识与反思》,译著《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道德意识现象学》、《人生第一等事》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oveYumi
    我本以为皮尔斯算得上是康德的骨灰级粉丝了——毕竟他20岁时便能背诵《纯批》,而且坚持每年读一遍,没想到和沙普比不算什么:后者能逐页背诵三大批判!我估计这只是当时在德国的康德主义统治下的普通一员。胡塞尔居然在中年时期就确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尽管和谢林相比不算什么:普列斯纳的博士论文就是以费希特和胡塞尔进行比较研究,但感觉他对胡塞尔的理解时高时低。英伽登对胡塞尔的理解很到位,而且常常提出有意义的批评性见解,所以他怎么能避重就轻地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美学上呢!应该和胡塞尔一起搞纯认识论啊!或许是出于谦虚,他认为在那方面没有人可以代替胡塞尔进行研究。关于《贝尔瑙手稿》的两点看法,我碰巧和英伽登一致。1,在对原初状况的回溯时,可能存在着“反思过度”的情况,虽然这只能通过反思来进行。2,语言方面的吃力05-06
  • 玲自体
    至今我内心都存在一个疑惑,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他们二人的前提就相当不一致。一个数学出身,一个学院派出身,在海德格尔身上存在哲学本身的修辞体质,这成分自然不应被歧视。但胡塞尔却没有借助任何语言的张力以协助自己的表达,胡塞尔像在石头上刻字,海德格尔像墨水滴在海里,一个收缩克制划定边界,一个发散放纵模糊边界。胡塞尔始终处在思维密度最高的数学视角思考哲学的根基,海德格尔在各类文字各层密度中都游刃有余。“必须追求清晰性,否则生不如死”没有人比我更懂胡塞尔了,模糊性、不连贯性对我的折磨有时会让我睥睨生命,悲观厌世。我渴望连贯性,甚至宁愿在连贯的破裂、清晰的曝光中丧生,也不愿意忍受一分钟的割裂。我已经传承他的精神,并且对将意识构造物也作为客体这一拓终生感激。至于如何运用于文学,还需冥思苦想。02-18
  • Waldeinsamkeit
    在回到实事本身的口号下,胡塞尔现象学悬置对一切神秘直观做判断,并将现象从表象中拯救出来。借助现象学方法,对实事本身的回溯性重构得以可能(它不仅被构造还是起构造作用的)在其中隐含在意识现时状态的潜在性通过现象学反思被揭示出来,它超出现时当下的被给予性内在指引出隐匿的视域维度——作为一种“内在中的超越”原我自身就以某种方式(特别相关于时间问题)——根据这一其中“上演着某种本质性游戏的领域构造起来”据此超越论的现象学与实事间的游移关系恰恰是其力量所在,在这样一种永恒重言式不断反复的现象学分析中,现象既是被揭示者也是那揭示者“对象被从它们平淡晦暗的静止不变中拔根出来,以便在那些往返于给予者和被给出者之间的光之游戏中熠熠生辉”对象也正呼唤着并激发着进行这种联结,凭借它对象的存在显现出来并在其中实现自身01-24
  • deprofundis
    3.5“人的生命只是通向上帝的道路。我试图不用神学证明、方法或帮助达到这个目标,即不用上帝达到上帝。可以说,我必须把上帝从我的科学的此在中排除出去,为了为人们开辟通向上帝的道路”所以知道胡塞尔临终前的语言,舍斯托夫应该明白,为什么胡塞尔让他必须读克尔凯郭尔。12-21
  • 法眼青山
    好贵 又找不到电子版12-2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