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梅根·斯塔克(Megan K. Stack)美国作家、记者。曾任职于《洛杉矶时报》,先后担任耶路撒冷、开罗、莫斯科、北京等地驻外记者,并任莫斯科分社社长。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曾获美国海外俱乐部哈尔·博伊尔奖,并入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2010年出版非虚构长篇《这个村里每个男人都是骗子》(Every Man in This Village is a Liar),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詹涓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后任职多家国际媒体,负责编译及审校工作。业余从事非虚构文本翻译,已出版译作《看不见的女性》。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当战地记者成为母亲,家是新的战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私人战事,也是所有女性面对的现实

怀孕前,战地记者梅根·斯塔克在阿富汗采访恐怖分子,在伊拉克经历枪战,在南奥塞梯躲过导弹袭击……目睹无数战争的她,怀孕后却发现自己深陷家庭危机:她不得不在照顾婴儿和做家 务中“荒废事业”,而丈夫却能毫不费力地回到从前的生活。不愿在沉默中妥协让步,她将笔尖对准家庭,追问育儿与家务为何总被归为“女人的事”。

★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辛辣吐槽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公,细腻坦陈生育带来的身心洗刷,一部在尿布和失眠中寻回自我的回忆录

从在职场横冲直撞的独立女性,到困守餐盘与尿布的居家妈妈,成为母亲迫使斯塔克理解女性的真实处境。她以日记般的亲密与坦率分享分娩的曲折、照顾新生儿的鸡飞狗跳与产后抑郁的窒息体验,讲述一位新手妈妈如何以保姆为救命稻草,在婴儿的哭闹与无尽的家务中寻回自我。

★ 上千个日日夜夜,与中国“阿姨”和印度女佣的攻心与交心,在微小家庭内部照见巨大的世界格差

在中国和印度生下两个儿子后,是当地保姆陪伴斯塔克走过了最艰难的五年。在与中国“阿姨”和印度保姆共度的上千个日夜中,她洞察到自己对她们依赖与支配、信任与疏离并存的微妙情感,也意识到,自己的解脱以一部分女性远离孩子、困守雇主家中为代价。

★ 一次对家务分工的有力追问,看见看不见的家政女工和无偿劳动,“女人的事”应由女人定义

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女性在家中的无偿劳动和家政女工的付出让其他“工作”成为可能。重估每一滴汗水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女人的事。

★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家,《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卫报》《华盛顿邮报》一致推荐

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值得关注图书。《华盛顿邮报》称:“这是一场痛苦而坦诚的调查,勇敢掀开了罩在女性生活真相之上的幕布”;知名记者芭芭拉·德米克评价:“如果克瑙斯高是一个女人还生过孩子,他可能会写一本相似的书。斯塔克对细节的关注给最庸常的日常生活注入魔力。”

◎ 内容简介

在你们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

你如何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果你在外工作,谁在家里呢?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女性,总会有那么一刻,你仍然只是一个女人。

女性的日常生活被怀孕、流产、婚礼、家庭暴力、葬礼、生病的孩子和学费打碎。我的,你的,全世界女人的那些事情。

家务就是一切。这种无处不在的生理需求,一直阻碍着女性的发展,让女性保持缄默。

这个故事关于每个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要自食其力的女人。同样的故事在全世界重复发生。

我听得到你。我看得到你。我理解你。

◎ 媒体推荐

这是一场痛苦而坦诚的调查,勇敢掀开了罩在女性生活真相之上的幕布。斯塔克是一个天生的作家,能看到细微之处。

——《华盛顿邮报》

这《女人的事》主要考察了阶级、特权和劳动分工等问题。文笔优美、机智诙谐、自我剖析,梅根以一个小说家的尖锐眼光刻画角色。

——《卫报》

斯塔克的文字犀利尖锐,闪现着深邃幽暗的洞察力。一部无所畏惧的书。

——《纽约时报》

斯塔克勇敢讲述了生子后自己的世界逐渐萎缩、自己的生活不断与保姆的生活交织牵扯的内心感受。这《女人的事》是斯塔克对自己的一场艰难质询。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斯塔克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记录了当家变为工作场所时的妥协、剥削与矛盾。

——《出版人周刊》

◎ 名人推荐

如果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是一个女人,还生过孩子的话,他可能会写一本相似的书。斯塔克的文字技巧以及她对细节的关注给最庸常的日常生活注入魔力。

——芭芭拉·德米克 知名记者

梅根·斯塔克愿意直面我们多数人只想回避的难题:女人与其雇来照料房子和孩子的女人之间的关系。雇来的女人做了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的事”,让那些“被解放的女性”有时间去做传统意义上的“男人的工作”。这《女人的事》中有生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敏锐的洞察力和令人不安的反思。

——安妮-玛丽·斯劳特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作者

这《女人的事》以尖利、激烈却又诙谐的笔触讨论了成为母亲的代价:心理、时间、精力、精神代价,以及其他女性被迫为之付出的代价,这些女性多数也是母亲,她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来照顾我们的孩子。我再也想不出一个比家务更能直接体现我们当今社会不断增加的不平等的工作了,最古老的的不平等正是源自家务和照顾孩子。

——基思·格森 《一个恐怖的国家》作者

梅根·斯塔克(Megan K. Stack)

美国作家、记者。曾任职于《洛杉矶时报》,先后担任耶路撒冷、开罗、莫斯科、北京等地驻外记者,并任莫斯科分社社长。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曾获美国海外俱乐部哈尔·博伊尔奖,并入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2010年出版非虚构长篇《这个村里每个男人都是骗子》(Every Man in This Village is a Liar),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詹涓

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后任职多家国际媒体,负责编译及审校工作。业余从事非虚构文本翻译,已出版译作《看不见的女性》。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赫恩曼尼
    经历过婚姻和生育的女性,会对书中写到的一切感同身受:独自面对新生儿的恐惧和慌乱,身体尚未愈合而精神承受重压导致的神经质,试图弥合家庭照料和事业发展的身心疲惫,丈夫外出工作自己却被留在家里照顾婴儿的不公之感,和另一位照料者(婆婆或是阿姨)之间隐形的较量、不满以及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窘境……你的生活会在成为母亲的那个节点开始失控,你受到的教育、相信的东西、对生活的热情会在日复一日的家务劳作中消耗殆尽。从那以后,你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就是让自己说话不像是在抱怨,生活不像是在忍受。可以说从被推进产房、独自经受剧痛的那一刻,你和你的伴侣之间就有了不可弥合的裂痕——无论再怎么亲密,身为男性的他依然无法确知你的痛苦、感受你的疲惫、理解那些让你备受折磨的东西。你成为了一个母亲,同时成为不被理解的女性。09-26
  • 2023-48,经历过婚育的职场女性,会对书中写到的一切无比感同身受。惊叹于作者的写作能力,怎么能把普通的育儿感受写得如此精准?她怎么能怎么准确地挖掘出我的所思所想?发现人的忘性真大,孩子才刚满两岁,我居然忘了养育一个婴儿的无助、迷茫和身心俱疲了。11-03
  • 新经典
    普利策奖决选作家坦陈生育真相,追问家务分工,书写中国“阿姨”和印度女佣的隐秘故事,在微小家庭内部照见巨大的世界格差。09-04
  • 脂肪葡萄
    总觉得这个译名怪怪的,Women’s Work,直译也没什么问题吧。我越发认同首先是阶级,其次才是性别。这不止是女性对女性的剥削,更是资产阶级强权对社会底层的降维打击,拿着1:7的汇率和白皮肤特权在拆那滋润生活。以至于中后段印度篇已经略有不适,字里行间有一些白人的傲慢。幸好最后她都知道。原来白人也有丧偶式育儿,只不过最后他仍然感谢她老公我emmm,fine,一码归一码吧。01-23
  • 岂能无怪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躺在病床上。因为子宫内膜增厚引起的月经不调导致极度贫血,不输血无法麻醉做无痛刮宫。我一边看着一个女人怀孕生产的经历,一边思考这个被我闲置的器官给我带来的麻烦。在门诊的时候,大夫根据我的激素水平断定我一年前就已经抑郁了,并举了林青霞的例子建议我找个大师看看。我哑然失笑,上一次我动心起念想要找个女性长辈倾诉的时候,就恰好购入了一副牌灵是女皇的塔罗牌。我想我需要的不是言语的抚慰,这种事情我自己太擅长了,我需要的大概是某些更具有行动力的东西和实质的爱。在书中,作者谈论着母性,谈论着为了怀上宝宝而做的努力,而彼时的我在考虑为了治疗子宫内膜增厚带避孕环,以及即将出来的病理结果,以及(客观意义上)最坏的可能性。生与不生,这些都是女人的事,是“来月经的人”的事。09-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