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王姐一斤没瘦
    作者很坦诚地讲述了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过程。她没有回避自己拥有的一个挣美元花人民币/卢比的家庭,可以雇佣保姆,但生育和养育仍然把她碾碎重来。10-10
  • 熊阿姨
    全书只用几个自然段引用论文和数据,其他全是细腻的、自反性的的观察。作者清楚记录了中印三位育儿嫂背后的性别、阶级问题,但她用了最坦诚和最细致的方法来记录,她写下自己常常神经质,常常显露白人女性的“外宾惊诧”,也记录育儿嫂们勤劳刻板印象之外,冲出家庭又愧疚于家庭,依赖男人又独立于婚姻的地方。一本书记录了四个鲜活真实的女人。12-30
  • 把噗
    一位外籍战地女记者,在发展中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的两段生育经历,讲述女人共通的生育故事的同时,也对两个国家的社会、民情作出了独到的观察,既私密,又引人共鸣。生育和育儿无疑对女性造成了巨大影响:无法工作,有可能产后抑郁,还要继续承担无偿的家务劳动……为了维系家庭有序和稳定,创造重回职场的可能,作者不得不雇佣第三世界的底层女性来为自己服务。作为女性主义者,她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是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剥削,不该为,但又不得不如此。书中写到女性生育过程的艰辛和女性在家庭内部承担的无偿劳动,实则可以与多部作品对照阅读:《无薪主妇》《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凯列班与女巫》……10-04
  • Lottie
    “把雇人做家务当作婚姻生活的灵丹妙药,然而,家政工人的个人满足感和婚姻幸福却从未有人提到过”,如此尖锐现实的一个话题,作者写得充满温情而克制。书总体可以分为两个主题,前半部分是作者在第一次怀孕时,面对事业、家务和生育交织的痛苦以及性别的冷酷现实:母亲的身份迫使她理解女性处境所带来的永恒恐惧。而后,作者讲述了她与贫困的女性家政工人之间互相需要但又微妙的雇佣关系,以及那些被作者“租走”了抚育和关怀的,那些缺失了母亲陪伴被留在远方的家政工人的孩子。一个家庭中,母亲要获得自由的时间和事业,就不得不设法将家务外包给其他女性,或者寻求家族中女性长辈的帮助,但这种模式就是合理的吗?有必要问问男人,有必要问问每个人:在你们家谁做饭,谁照顾孩子,谁刷马桶?你是如何设法走进外面的世界的?这一切都值得追问。10-11
  • 伊夏
    这朴素的书名,这不出众的封面。万没想到居然是一个千回百转的亚洲故事,而且劈头就是一个我们希望读到但这么久以来完全没读到的中国故事。天知道我对女性话题又激昂又疲劳到了近乎范性形变的时候遇到这书的感觉,就像是书里孩子说的那句话:“妈妈,月亮在拉着沙子。”我当然警惕写作者的居高临下,但当她自己的警惕心远高于我时,我没办法再苛责了。非常非常感谢她诚恳的写作。我会录期播客细细分享我的感受。09-13
  • momo
    感觉战地记者写小说之类的文学总是写的很细腻,让人感觉经历了一般,但其实我根本没有分娩过,前面写分娩写的很有感觉。而且作者把她对女性最真实的第一反应写出来了,那种最隐晦的猜忌06-01
  • 朱莉
    2010年我在打工的餐厅见到过她,做服务生的我们感叹她的蓝眸子多么迷人。但那眼中满是忧郁。短暂的交流后知道她做过战地记者,她刚刚有了自己的小baby,有时候她会带着孩子,和老公一起来餐厅吃饭。她后来用笔给我写下了她的书名字“Every man in this village is a lair”(发音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至今还没有译本。再次想到她是今天我翻自己的阅读历史看到的,豆瓣上有了她的新书。我也做母亲快两年,她的文字戳进我的心里。我想我切身理解了她十多年前的幽怨,也能感受到他这本书即将带来的力量。祝她的写作高产,这样我可以长长久久的追更下去。05-20
  • 欧豆桑
    每个女人都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个女人把这一切写出来,告诉给世界,告诉给其他女性,尤其是告诉那些尚未了结这个世界的小女孩们。感谢作者把这一切写了出来,我也想要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写下来,留给我的女儿们,让她们真正了结,结婚和生育对一个女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希望我的女儿们,直到进入了婚姻、生下了孩子,才被迫去面对我今天所面临的这一切。10-10
  • 小萱
    想到我的奶奶、姥姥、母亲和我自己,以及我所看到的无数女性,还有目前仍然留守在乡村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子们。是的,职场女性的故事激励了你,这里面或许有男人的鼓励,就像作者的汤姆一样,也像汤姆一样,多少男人隐身了。就像邻居家的保姆,她帮城里的女人带孩子,工资供养女儿读书,给小儿子娶妻生子。可他的小儿子生活在老家,等着拿她每月的工资去养活自己的妻儿。这个循环中,只有女人瞻前顾后、劳心费力,到头来这些女人仍旧只有自己。——太能吃苦了,最终只能吃更多的苦。01-11
  • 渡寒潭
    人果然只擅长讲述自己。前几章对怀孕分娩的描写有着澎湃的张力,席卷了我。写汤姆入木三分,但写小李、普贾和玛丽永远“无法进入”。我觉得最后一部分写得不好,作者没有用尽全力去深入——如果说这不是作者为了表达疏离的困境而刻意为之。从“保姆”的角色切入一个女性,让人物无法绽放原有的魅力。当然,作者的书写还是挺有意义的,我相信也是真诚的。只是我确实在想,为什么她要生下第二个孩子,为什么她不离婚。12-27
  • 麦克斯泽尔达
    前段时间上野千鹤子爆火的时候也跟风看了一些她的演讲,总会提到家务劳动这件事,看完这本书才明白,家务劳动对女性来说是怎样一种剥削。是的,贫困女性始终是社会的最底层。12-28
  • 希维德鹿
    前半部还行,后半部印度的故事相当精彩。即使是为弱者发声的记者丈夫,在妻子生产前和后来养育婴儿期间,一点不耽误自己的事业,男人保持了完全独立的自我。女人为家庭婚姻孩子付出了大量时间,作者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更重要。看了李翊云的访谈,说生与不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承担选择的后果。那么,哪个是你能承担的呢?01-16
  • 互联网废物
    作者把自己内心坦诚地剖开,很多地方读起来刺耳且令人不悦,但这就是真相。不同阶级的女性命运交叉,却无一例外被父权制倾轧。女性故事果然应该由女性来书写。[2024 No.20]02-22
  • 岂能无怪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躺在病床上。因为子宫内膜增厚引起的月经不调导致极度贫血,不输血无法麻醉做无痛刮宫。我一边看着一个女人怀孕生产的经历,一边思考这个被我闲置的器官给我带来的麻烦。在门诊的时候,大夫根据我的激素水平断定我一年前就已经抑郁了,并举了林青霞的例子建议我找个大师看看。我哑然失笑,上一次我动心起念想要找个女性长辈倾诉的时候,就恰好购入了一副牌灵是女皇的塔罗牌。我想我需要的不是言语的抚慰,这种事情我自己太擅长了,我需要的大概是某些更具有行动力的东西和实质的爱。在书中,作者谈论着母性,谈论着为了怀上宝宝而做的努力,而彼时的我在考虑为了治疗子宫内膜增厚带避孕环,以及即将出来的病理结果,以及(客观意义上)最坏的可能性。生与不生,这些都是女人的事,是“来月经的人”的事。09-19
  • 脂肪葡萄
    总觉得这个译名怪怪的,Women’s Work,直译也没什么问题吧。我越发认同首先是阶级,其次才是性别。这不止是女性对女性的剥削,更是资产阶级强权对社会底层的降维打击,拿着1:7的汇率和白皮肤特权在拆那滋润生活。以至于中后段印度篇已经略有不适,字里行间有一些白人的傲慢。幸好最后她都知道。原来白人也有丧偶式育儿,只不过最后他仍然感谢她老公我emmm,fine,一码归一码吧。01-23
  • 新经典
    普利策奖决选作家坦陈生育真相,追问家务分工,书写中国“阿姨”和印度女佣的隐秘故事,在微小家庭内部照见巨大的世界格差。09-04
  • 2023-48,经历过婚育的职场女性,会对书中写到的一切无比感同身受。惊叹于作者的写作能力,怎么能把普通的育儿感受写得如此精准?她怎么能怎么准确地挖掘出我的所思所想?发现人的忘性真大,孩子才刚满两岁,我居然忘了养育一个婴儿的无助、迷茫和身心俱疲了。11-03
  • 赫恩曼尼
    经历过婚姻和生育的女性,会对书中写到的一切感同身受:独自面对新生儿的恐惧和慌乱,身体尚未愈合而精神承受重压导致的神经质,试图弥合家庭照料和事业发展的身心疲惫,丈夫外出工作自己却被留在家里照顾婴儿的不公之感,和另一位照料者(婆婆或是阿姨)之间隐形的较量、不满以及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窘境……你的生活会在成为母亲的那个节点开始失控,你受到的教育、相信的东西、对生活的热情会在日复一日的家务劳作中消耗殆尽。从那以后,你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就是让自己说话不像是在抱怨,生活不像是在忍受。可以说从被推进产房、独自经受剧痛的那一刻,你和你的伴侣之间就有了不可弥合的裂痕——无论再怎么亲密,身为男性的他依然无法确知你的痛苦、感受你的疲惫、理解那些让你备受折磨的东西。你成为了一个母亲,同时成为不被理解的女性。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