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毕业后分配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1969年参加“523”任务,在青蒿有效粗提物以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做了重要工作。2011年因青蒿素的研究工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泽渊,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及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中药化学的研究。1973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青蒿素。
李国桥,1967年参加“523”任务针灸治疗疟疾小组,脑型疟救治组。1981年“523”任务撤销后,继续从事疟疾防治的临床工作。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
张剑方,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59年初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六所担任党委副书记,1967—1980年任全国“523”办公室副主任。
吴滋霖,195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54年6月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计划处工作。1960年代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计划处副处长。
施凛荣,1966年参加“523”项目研究工作,1967年底调全国“523”办公室,任助理员。1978年回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后受聘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青蒿研究中心顾问等职。
黎润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9年起,在饶毅教授和张大庆教授的指导下,开展“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历程的口述史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屠呦呦等29位受访人均是当年参与“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工作的科研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叙述,真实再现了青蒿素研发的艰辛历程。

全书既有全景扫描,又有类似“情景再现”的深度刻画,还有事后的反思和分析,选配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珍贵原照,与口述文字相得益彰。

在“523”任务及青蒿素研发历程中,由于各研究单位之间、研究单位与科研人员以及研究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导致了后期在科研成果的分享中也出现了意见分歧。《“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以口述史反映真实历史,对于当年遗留下来的各种争议并不回避,尊重各方发出声音的权利。

这一群体访谈录的出版,有助于人们了解屠呦呦及青蒿素研发的历程,感受到当年“523”任务的庞大和诸多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了解中国科学一段珍贵的历史。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毕业后分配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1969年参加“523”任务,在青蒿有效粗提物以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做了重要工作。2011年因青蒿素的研究工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泽渊,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及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从事天然药物化学及中药化学的研究。1973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青蒿素。

李国桥,1967年参加“523”任务针灸治疗疟疾小组,脑型疟救治组。1981年“523”任务撤销后,继续从事疟疾防治的临床工作。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

张剑方,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59年初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六所担任党委副书记,1967—1980年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江户川柯镇恶
    四颗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阅读过程让人非常不舒服。集体荣誉还是个人荣誉,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不会发生吗?当年沃森和克里克通过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突然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并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就得诺贝尔了……我们拿个奖却如此的艰难……太多背后的故事……致敬无名英雄和有名英雄。09-20
  • yenao
    施凛荣和张剑方作为领导居然能干出“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不赞成她(屠呦呦)一个人得奖,06-19
  • 恨嫁少女獨孤冰
    珍貴的科學史口述史材料。讀了之後感覺在原始idea和分離提純階段,余亞綱、羅澤淵、鍾裕蓉都比屠呦呦更有資格獲得青蒿素的各項獎項,而青蒿素能夠被承認是一個藥也和李澤琳、曾美怡等人的藥代、毒理、測定方面的努力分不開,更別提之後的衍生物研發了...此外,按照書和書中問題的定位以及調查者的專業背景,調查者不應該向被調查者問出「甚麼是重結晶?」「甚麼是“三廢”?」這種問題...04-05
  • donkeytommy
    162-4分。所以说青蒿素的研发是全体中医药人共同的努力,屠呦呦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但不能抹杀其他人的努力。08-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