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荷]本雅明• 范• 罗伊(Benjamin van Rooij),中文名刘本,阿姆斯特丹大学及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法学教授,荷中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成员、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云南大学法学院终身客座教授。于荷兰莱顿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汉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学位。其20多年的研究,覆盖工业污染、安全作业、贿赂与腐败、逃税、食品安全等领域。除学术发表外,亦为《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等刊撰文。[美]亚当• 费恩(Adam Fin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及刑事学教授,曾受美国司法部、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资助。研究重点包括人的违法原因、人与法律的关系等。*译者简介*高虹远, 社会学学士,社会学及生物统计学双硕士,现为数据分析师。

内容简介

探讨行为规则的“魔鬼经济学”

获美国心理学法学协会及美国律师协会奖项

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专家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为何系安全带的法规执行良好,而限速规定屡遭突破?竖立“此处禁倒垃圾”标语牌后,此处垃圾为何反而变多?比起法规本身,签名位置更能影响填表人的诚信?机构的安全手册、合规条款和内部举报机制为何形同虚设?严刑峻法反而能鼓励犯罪?……怎样才能避免一厢情愿甚至事与愿违?

失败的规则单有处罚,却不提升安全、产量、环保效果、群体认同……依规律定规则,才是讲科学。人类行为有怎样的客观规律?阅读《规则为什么会失败》,发现答案。

*作品看点*

以法律为例,启迪各种组织规则的设定和执行

公司管理层常用“扣钱”的手段去提振公司效率,克服员工迟到、工作量不达标等问题。警示、处罚等手段固然符合管理者的直觉,但透过《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会看到,从法律到幼儿园、公园等共场所的管理规定,此类手段经常失效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变罚为奖是不是更好?也不是这么简单……从中,规则制定者能看到自身的盲点,而规则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更为顺应科学规律地趋利避害。

多门社会科学的综合演练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综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社科研究,指出人类行为的潜藏客观规律,及如何合理利用心理启动,顺应从众效应、不成文社会规范、道德感,综合考虑人们守法和违法的损益等。透过《规则为什么会失败》,读者可一览在一众社会科学领域中共通的科学思维及实证方法。

丰富案例,有说服力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的案例覆盖欧洲、南北美洲、东亚多个国家的刑法、税法、治安法、环保法、交通法规,以及保险政策、公司合规制度、机构安全准则、公园和地铁的规定、公益广告等规则及推行规则的活动中形成的吊诡局面和改善策略及其效果,足可给读者多角度的启发。

*媒体/名人推荐*

现行的法律体制中存在深刻的不公。如何大幅增进其公正性?《规则为什么会失败》为这一问题指出了一条明路。—— 劳伦斯·莱西格(哈佛法学院罗伊·富尔曼讲席教授)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人入胜。但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它在政策制定问题上充分展示了社会科学的威力。通过《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发现,经济学所推崇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严密的因果关系识别,在政策的评估和制定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缺乏这些而错误地制定一项政策,可能导致祸国殃民的恶果。——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古典经济学自身出现了一些缝隙。不断有新潮学者利用实验方法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性经济人”假设,逐渐形成一股潮流……《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正是在这种传统经济学已经失败、新兴经济学尚未完全成型的背景下写作的。在两位作者讨论的诸多案例中,不仅规则失败了,传统的“法的经济分析”也失败了,这种双重失败,只有新兴的行为经济学才能挽救。—— 梁捷(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作者简介*

[荷]本雅明• 范• 罗伊(Benjamin van Rooij),中文名刘本,阿姆斯特丹大学及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法学教授,荷中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成员、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云南大学法学院终身客座教授。于荷兰莱顿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汉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学位。其20多年的研究,覆盖工业污染、安全作业、贿赂与腐败、逃税、食品安全等领域。除学术发表外,亦为《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等刊撰文。

[美]亚当• 费恩(Adam Fin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及刑事学教授,曾受美国司法部、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资助。研究重点包括人的违法原因、人与法律的关系等。

*译者简介*

高虹远, 社会学学士,社会学及生物统计学双硕士,现为数据分析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文和乱武
    在这本书里,作者讨论了各种规则失败的原因,从法律法规到地铁上的文明标语,那些失败的规则背后,是复杂的人类行为。其实,在这本书里,作者在字里行间经常传达出一种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关于“惩罚”的那一章节中,作者写得最多的句子,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比如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某种惩罚一定有效,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侵权责任能减少损害行为。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作为法学教授的严谨,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在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规则的遵循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了解一些社会科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更好地理解人性,也制定出更有效的规则。01-16
  • Filo
    该有的内容都能读到,逻辑不清晰(章节之间没做到MECE且前后顺序逻辑不清)且行文较为枯燥(并不是用故事开始的文章都引人入胜)02-06
  • bookbug
    本书聚焦于行为暗码这一隐藏在法律与人类行为之间的重要因素,从法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层面通过大量案例研究阐释了行为暗码的两大运行机制:动机和情境,以及背后的道德伦理学逻辑和程序公平原则。简单说来,法律对行为的影响深深植根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和性格特质之中,很多时候法律是否有效(或者说个人是否遵纪守法)并不取决于法律本身的严苛或宽松,而要看它是否与现有道德一致。而程序公平则是服从法律和规则的重要先决条件,这点也应该是任何立法与执法的核心。作者最后还总结了如何适应行为暗码,进而影响个人和组织行为,让法律更好发挥作用的三部曲:一是法律体系接纳行为法学,将理论规范与实证性结合,将社会科学融入法学核心;二是科学家改变研究方式,影响法律实践;三是个人要理解法律、规则与道德间关系,改变行为。10-26
  • 躺平
    作者的立场鲜明,最后一章的愿景不知能否实现01-17
  • 幸运的玛蒙
    如果你学过法学那它就显得有些浅显,如果你不是法学人那这本书可能刚刚好足够新鲜有趣。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法律条文通过何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从而使人有效的遵守法律、减少未来的不当行为,以及什么情况下法律就如同废纸、根本不被人遵守。书里大部分内容我觉得比较简单,但是这一部分我觉得说到点儿上了:我们的现行法律往往基于一种对人类的错误假设,比如我学习民法的时候就觉得民法的基本预设是每个人都是原子化的理性人,这种法律只能事后评判人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引导人规范行为,不能减少人类社会的各种不当行为。所以法学它不能只是教义学的解释,不能只培养出一堆法律民工。它得经过包括行为科学在内的各种科学的改造,真正有效的影响人的行为,而不是任由政客和意见领袖煽动人的原始欲望,借着法律和正义之名宣泄人性中对于暴虐的渴望。01-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