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安娜·伯克(Joanna Bourke),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战争史、军事医疗史、情感史等。专著有《伤痕累累的世界:军事暴力和战争游戏如何侵袭我们的生活》《爱上动物》等十数本,其作 品已被翻译成中文、俄文、西班牙文、加泰罗尼亚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和希腊文,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弗兰克尔奖(The Fraenkel Prize)等多种重要奖项及头衔。 译者简介: 王宸,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职于博物馆。专业方向为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热爱各种边缘人、边缘事的历史。参与翻译《俄罗斯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企鹅欧洲史6:追逐荣耀》《现代医学小史》《致命敌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巴黎陷落:围城与公社1870-1871》《百年战争2:烈火的审判》等。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讲述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疼痛被看作虚弱的象征,需要被掩盖和克服,《疼痛的故事》让我们重识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义。

颠覆我们对疼痛的惯常认知,疼痛不只是生理现象,也是社会事件,是在社会环境中被感受、见证和塑造的。为疼痛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

疼痛不是公平分配的,哪些人能获得同情与止痛药,哪些人却只能默默忍耐?疼痛是否由经济剥夺和基本生存条件的匮乏造成?疼痛之间是否存在等级?疼痛与性别、种族、阶级都密不可分,权力政治将它渗透了一遍又一遍。

跨越医疗、伦理、法律、社会政治、性别、哲学等诸多领域,了解疼痛的历史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痛苦中自处、如何应对他人的痛苦,也为政策制定与医疗照护提供参考。

“光启情感史”系列新作,由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主编,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等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

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

《疼痛的故事》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

【媒体评论】:

疼痛是一种涵盖身体、心灵和文化的现象,它困扰哲学家的思考,刺激科学家的研究,让语言学家不知如何定义,但这不是一部讲述如何认识和治疗疼痛的医学史,而是一部关于疼痛的思想史著作,读后我们会知道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晞

疼痛因其有善恶的元素,是医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疼痛的故事》从历史、社会、文学、医疗等视角展示了不同文化对它的理解,让读者可以充分理解疼痛如何贯通于生理、情感、理智和宗教等领域。疼痛的魅力在于有人赞美它,借助它提升自身的忍受力和控制力,也有人憎恶它,希望远离这种煎熬。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丛亚丽

《疼痛的故事》是一本内容详实、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历史学术著作。伯克为疼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新框架,并深入探索了西方世界从18世纪至今疼痛性质的广泛转变。它开辟了历史探究的新途径,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参考。

——《历史评论》

《疼痛的故事》举例丰富,说明了关于其主题的医学、宗教、种族和性别话语,以及这些话语在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方面曾经和仍在产生的影响……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

——《图书馆学报》

作者简介:

乔安娜·伯克(Joanna Bourke),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战争史、军事医疗史、情感史等。专著有《伤痕累累的世界:军事暴力和战争游戏如何侵袭我们的生活》《爱上动物》等十数本,其作 品已被翻译成中文、俄文、西班牙文、加泰罗尼亚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和希腊文,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弗兰克尔奖(The Fraenkel Prize)等多种重要奖项及头衔。

译者简介:

王宸,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职于博物馆。专业方向为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热爱各种边缘人、边缘事的历史。参与翻译《俄罗斯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企鹅欧洲史6:追逐荣耀》《现代医学小史》《致命敌人:为下一次大流行病做准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疯狂大帆船
    值得一读。有评论若认为这是一本情感史讨论了作为文化的疼痛,我作为医疗行业从事者,认知与此不同。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医学社会学作品,融合了历史叙事和哲学叙事,着眼于疼痛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所以其出发点根本还是医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太明白情感史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具体是什么,但是疼痛本身的客观性(现代医学证明了大部分,最近甚至证明了“心痛”的存在)表明,它不是一种情感,它和情感的关系大约是必要不充分的,止痛对情感的联系始终更强烈,始终是医学诞生后的强福祉实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杨柳叶)——无论是缓解疼痛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只是在prayer时代和painkiller时代,认知模式决定了实践方法。上述脉络在本书足够清晰,举例妥当,有些见地可能比在一线实践的技术人员更深刻。02-23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历史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感觉绝非完全的自然之物,而是极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形塑。作为最广泛的人类体验,痛觉有特殊的地位。承受痛楚、表达痛感,都包含着人类对苦难的感知,而疼痛体验的社会建构,也关系到人类的苦难如何被压抑和扭曲。尽管如今已是一个止痛类药品不断被发明出来的年代,但医学界依然发现有相当多的病患不曾得到及时的镇痛。导致这一现象的理由五花八门:有医生依然认为,某些地区的文化传统更加鼓励人们忍受苦痛;有宗教思想家认为,一定程度的疼痛能赋予某些体验以神圣感;还有人认为,相较于男性,女性对疼痛的耐受度更高。于是,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少数族裔、女性、婴幼儿丰富的镇痛诉求正在遭到忽视。此书提醒我们,社会观念对疼痛认定的影响不仅停留在历史中,同样也延伸在当下,并会对每一个人产生切实的影响。01-05
  • 秦南秦
    当疼痛上升到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高度时,疼痛还是简单的疼痛么?谁的身体处于疼痛中?谁在世界上的整个“存在”都被他认定为疼痛的事件所影响,那种特定疼痛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光是引言和参考文献就占了全书的4分之1。03-09
  • 里相玉
    值得一读,疼痛的悖谬性质太强,一方面它剥夺患者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增幅各种形式象征阴郁姿态的效力;一方面它需要被定位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另一方面纯粹想象和模仿的痛苦正大行其道;一方面它被认定无缘于粗野他者的感受力,另一方面他者又被批评对疼痛过度敏感;最后它似乎需要被更人道地消除,但它正是人生叙述之所以连续同一的前提......03-22
  • 绝对阿尔法
    不要被书名骗了(bushi),是想给读者打个预防针,抱着静下心来,看哲学的论证心态来读本书,这本书不是泛泛读的,就是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刚开始还在苦难疼痛,感觉是个人人可以感知的感觉,一直在说什么,往后才发现,隐约在寻找一种公共属性,社会属性下普适性的疼痛的感觉…是在看到对这两个表达时的分析才明白,“我感觉到一把尖锐的刀子”和“我感觉到尖锐的疼痛”的区别……01-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