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 1889—1966),德国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文化批评家和电影理论家。早年为《法兰克福报》的记者、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定居美国后,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任职, 从事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侦探小说》并非纯粹的文学评论,而是对作者终其一生与现代大众文化诸现象进行论争的一份早期证明。作者从界域、心理学、酒店大堂、侦探、警察、犯罪人、转换、诉讼程序、结局等方面拆解了侦探小说的构成要素,并将自己对"现代性"的思考引入了对侦探小说的分析。作者是最早对侦探小说这一类型作品进行理论表述的人之一,他在《侦探小说》中对侦探小说进行的形而上学的阐释,能为当下的网络类型小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 1889—1966),德国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文化批评家和电影理论家。早年为《法兰克福报》的记者、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定居美国后,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任职, 从事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砚一
    评论真是辛苦大家了。我试着简单地用人话解释一下这本书想要做什么,作者无非试图抽理出侦探小说背后蕴含的康德、海德格尔和神学基础。作者将侦探小说看成是对以理性自治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的审美譬喻,认为侦探小说完美体现了人的理性的“无所不能”;界域一章则是作者对海德格尔存在如何在小说中实现的论述,但是作者试图从一个完全内在化的角度对存在进行论述而抛弃了被抛此在的现实性,这就有点奇怪了;作者将侦探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酒店大堂作为上帝死后现实中教堂的替代品,但是酒店代表的本质是对“无”的 崇拜;后面几章,作者赋予了侦探、警察等等形象以象征化意义,比如警察就被阐释为体系化的权力的执行者,从研究方法来看,作者还是采用了归纳法,因此说服力和思辨性并没有那么强;最后利用结局的“刻奇”,作者将侦探小说重新拉回大众文化之列07-27
  • #暗蓝#
    警察看侦探和罪犯神仙打架,最后和侦探一起把上升之物拽落凡间。侦探小说的兴起,可以看做是智性取代神性,“酒店大堂取代教堂”的一次尝试。克拉考尔在这一进程一开始便做出如此预言,不可谓不天才。06-04
  • 尼不可
    从导读可见,本书的研究落脚点是大城市批判,所言皆是伴随城市膨胀而生的社会问题。尽管诞生于百年前,而今仍然适用。可惜的是,诸多译文从词句到语段都无法消化。虽然译者对于不确定的词汇给出原文,却让阅读变成了猜谜!我以为能多猜出来一点也好,可是猜得到后半句已经忘记了前半句,不断在误解与理解间穿行,这就好比一碗米饭掺进太多砂子,吃进去的和吐出来的一样多,就算碗底有惊喜,也很难坚持下去。05-19
  • 鱼鱼鱼
    将侦探小说作为审美形式来考察是相当精妙的视角,可惜只停留在纯粹思辨一步,而且不说人话03-27
  • Ticktock
    对于侦探小说的破译,我以为其观点是极其妥当的,尤其是考虑到日本已经用侦探小说包容一切时,其重要的心理和哲学指涉因此就显得更加珍贵。任何尝试思考过"侦探小说"中的"技巧"与现实警务的重大区别的读者,任何一位曾经怀疑过福尔摩斯神乎其技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不得不承认,这是位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糟糕翻译家......没什么职业神圣感的好翻译,和一位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蹩脚"翻译家",人们应该选择哪位?我再不会问这个问题了。)12-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