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一职;1929年退休后定居于加州,不久便溘然长逝,享年72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鞭辟入里,说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同时又从有闲阶级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熊里的小木屋
    这本书的翻译给人感觉不是很好。《消费社会》是分析了这个社会经济结构。《有闲阶级论》分析这个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人本性里的攀比。(每次分析一个社会问题到最深层,你都告诉我是因为人的本性……那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10-25
  • 诅咒审查
    有闲就是远离一切体力性、物质生产性劳动;攀比是所有权的根源;以此为核心演绎,一切管理学、科层制都是以多占有资源为目的的掠夺。小清新、文青们可以去shi了。这个版本的翻译貌似不是很符合大陆阅读习惯,磕磕巴巴,令人有点难以抓住重点。四颗星是给凡勃伦的。08-21
  • 功夫熊猫小碗熊
    如说马恩重视资本主义中的产权、利润和剥削所造成的阶级分野,维氏则着眼于消费、文化、炫耀与浪费所形成的阶级封闭。在维氏等老派制度经济学者看来,或许经济学完全不应成为独立学科:经济制度首先是人性冲动、其次是文化竞争与平衡、再次是历史沿革所演化结晶形成的心理惯例,近现代人的经济性中包含着动物本能、远古历史习惯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特性,不能脱离人性而谈经济。有闲阶级的历史—人类—文化发展,从远古时期的打猎炫耀,到近现代的资产累积、纵欲消费、竞相奢华,再到工业高度成熟阶段的资本竞逐、文化圈子,既代表社会发展的前沿,又时时复兴蛮荒竞争与力量冲动。维氏最坚持的观点是高度发达工业社会中金融资产和职业经理圈子的自私逐利、操控生产、大肆广告和奢华消费,其实在消减工业生产需要的超然客观风气、精密追求和职业精神02-06
  • Dear-mushroom-
    这本书太过犀利,把人性剖析的一丝不挂。以后每次再因为嫉妒与攀比把自己逼到癫狂时,就把这本书再看一次,提神醒脑,专业解毒。10-25
  • 江海一蓑翁
    关于阶级与阶层研究的必读之作。相比于马克思从生产资料占有和经济地位角度分析阶级分野,凡勃伦的分析方法更接近于韦伯的路径,即从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角度,考察阶层之间的区隔。本书提出的炫耀性消费与炫耀性休闲,基于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而得出,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概念。今天再来读这本书,会发现中国当下的很多场景,跟书中的记述有似曾相识的感觉。05-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