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莎白(Isabel Crook),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1938年获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辅修人类学。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2年与英国记者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在英结婚。二战结束前夕,曾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人类学博士,后因夫妇同赴华北采访并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中断学习。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他们夫妇曾合著出版《十里店》二卷(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阳邑公社的头几年》(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女性研究项目的策划者。

内容简介

《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伊莎白(Isabel Crook),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1938年获多伦多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辅修人类学。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2年与英国记者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在英结婚。二战结束前夕,曾入伦敦经济学院(LSE)攻读人类学博士,后因夫妇同赴华北采访并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中断学习。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他们夫妇曾合著出版《十里店》二卷(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阳邑公社的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五山
    这书好牛逼啊。虽然我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的门外汉,但是这本书里丰富的原始资料、生动的叙述、流畅的译笔让我果断打出五星推荐。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极高,内行看门道,我这样的外行看热闹。虽然封面让人无语凝噎,但定价只有58啊,犹豫啥啊。01-02
  • 抵门杠
    草草翻了一遍,作者以参加食盐合作社的组织建立的经历为背景,对四川一个小小的兴隆场(集镇)的社会、经济、风俗、宗族和政治力量都进行了一一详细的梳理,惜说到合作社组建失败部分,分析略单薄了些。作者认为合作社的组织失败是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地方政治力量对合作社的抵制和破坏,所以在组织材料的时候是顺着这个思路去的。力图证明这种传统的社会经济利益构成对新生事物特别是对新生的可能影响利益的事物的抵制。实际上,合作社运动并不是作者描述的只是乡建者的努力,根据档案,食盐合作社实际上是四川盐政,盐专卖制度的一部分,是国民政府试图用新的食盐运销力量去瓦解旧盐商的过程,所以这里面的失败不仅是传统力量更是地方政治集团对中央力量的胜利,是国民政府部门利益纠葛,无法实现拧成一股的政治动员力的体现,因此是国家的失败。12-17
  • 我是超人
    作者早年的《十里店》两卷相比这本带有更多的意识形态色彩,离学术著作也有些距离。目前看,这本书读起来更有趣、更有价值、更值得一看。另外,若把此书当史料有些不足,但当专著又不合适,更多的像是一种人类学笔记。老实讲,读完后感受颇多,但其实对我的触动并不大。一是因为本书实际上是一种调查报告性质的文体,白描的内容居多,议论的部分太少,更多是一种他者的身份,有人类学的意味在里面。其二是当你对农村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读此书,其实能够捕捉的新东西并不多。这是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农村社会的行为逻辑与变迁模式其实都相差不大,所以书中的人与事在今天好像都能找到影子。当然,这些并不是书的问题,而是读者的原因,如果你对这个题目不甚了解但颇感兴趣,我相信这本书不太会辜负你的期望。04-23
  • setia
    “就像一个人站在齐脖深的水里,任何风吹草动,哪怕一丝涟漪也能将他淹没。”11-14
  • 金玉
    写法能够看出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的痕迹,也不超脱于杜书“政权内卷化”和罗大师“国进民退”的思路,或者说这本书并没有结论。有点在于为理解“国进民退”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史实,伊莎白的调查提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之后”,大政府之间也经历了多重变化,尤其在四川地区,军阀主政和川政统一是完全两码事,二刘期间使得袍哥势力蔓延壮大,待到GMD搞“乡村建设”“新生活运动”收拾残局时已经难以维系。这就导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GMD何以失败”,同时当然也更加理解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意义所在,“国家政权内卷化”的问题既然就解决了,这中间需要多少流血牺牲则需要另论了。11-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