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隆溪,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从事中西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1992,中译《道与逻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1998);《走出文化的封闭圈》(2000,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论》(2005);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2005);《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2006);Unexpected Affinities:Reading across Cultures(2007)等。

内容简介

我们策划编辑这一套“入门手册”,让作者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我想在他们撰写的这本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最高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子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这一部分可能包括了超出硕士生,甚至可以提供给博士生使用的、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论著名录,知道世界上的同行在做些什么。

目 录

前言

1 引论

一、 何谓比较文学?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平行研究

三、 文学理论的兴衰

四、 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五、 结语

2 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 从边缘走向中心

二、 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三、 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四、 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3 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 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二、 终结、意义和叙事

三、 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4 中西比较研究典范举例

一、 理论的理解和表述

二、 中西诗论的融合

三、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四、 中西会通的典范

五、 结束语

5 参考书目

一、 中文书目

二、 英文书目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2: 45 AM
    比较文学深似海,考研路真艰难T T03-28
  • Manchild
    读张隆溪的书还是比较开心的 特别是这本书的前两章 关于比较文学的引论 和 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很中肯的分析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境遇 和身份认同 不赞同文化相对主义 民族主义的 记文化帐的做法 又迫于面对 语言符号把文学当文本 女权后殖民只关注意识形态的现状 其中也包含了西方文论的应用思考 和 中西文化的论题 后半部分 例举比较文学和中西文化的研究典范 07-23
  • tifanie
    好看的不像样!漫谈着就把所有的都讲明白了03-27
  • 麦克默多的浮冰
    语言非常顺畅,就像作者跟你面对面闲聊一样亲切。思绪甚至比目光跑得还快,在读南帆《文学理论》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心潮澎湃。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有很大程度的交叉,是中国语言文学门类下门槛最高的二级学科,但其实远远超脱了“中国语言”甚至“文学”本身。西方后现代文论兴起后,比较文学一时风头无俩,但也丧失了作为文学研究的独特性。(又回到伊格尔顿那个经典的悖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很重要的原因即是不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这正好为中西比较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三四章的举例更精彩。其实就是一本二手材料,还是得去读书中提到的原典。国内好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比较文学教材,这本算最好了。09-06
  • 哭之笑之
    【藏书阁打卡】2008年的观点,依然远超现在我的认识,……也许另一个层面说明,理论爆炸的时代过去了,理论的反思也已经很久了,知识的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而比较文学最值得标出的特点应该就是视野吧!所以有紧跟世界的前瞻性。这本小书中提到《什么是世界文学》、《文学世界共和国》都是我最近看到引以为比较文学必读的书,张先生都有简练而富有洞见的概括与介绍,我怎么还能为无知沾沾自喜?还有《终结的意识》我是第一次知道。我的眼界大概能有1980年左右吗?可能还是太高估自己。让我说几个目前崇拜的中国文学学者,一时恐怕也只能说赵毅衡、张隆溪——而这两人都是钱钟书的迷弟。“所谓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根本的他者性不过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建构,而绝非什么独特中国本质的正确再现。”P44“先学无情后学戏”,实戏如人生的箴言。03-0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