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莎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1963年出生于英国的伯恩茅斯,后随父母在亚洲旅行多年,最终在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长大。返回英国后,她考入埃塞克斯大学,攻读哲学专业,毕业后在伦敦的一家图书馆做了十年图书管理员。2002年,贝克韦尔辞去工作,开始专职写作,除本书外,她的作品还包括How to Live(2010)、The English Dane(2005)、The Smart(2002)。她目前生活在伦敦,并在伦敦城市大学和开放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

内容简介

巴黎,1933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信心不逆熊先生
    的确你的阅读会影响你的生活:有的女性因为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而深受鼓舞,因此放弃了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而去大学学习哲学;而有的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后放弃婚姻和辞去虽然乏味但却稳定的工作,但是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女人的同时也成了一位单身母亲,在贫困和孤独中苦苦挣扎。因为“人类对意义的需求,几乎与对食物或睡眠的需求一样至关重要。”(p393)总在想存在主义思潮之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流行是人们对于自身的失望而拒绝承担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吗?读完这本书后,它进一步加强了我与尼采类似的想法:“所有的哲学甚至都可以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心理学或者历史的样式。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实际都是在书写一种不自觉和无意识的回忆录。”(p32)毛姆在见过辜鸿铭之后说过类似的话,而詹姆斯也这么提过。02-22
  • 思郁
    2018年第一本书,题材不错,可惜作者对存在主义的了解也只是泛泛,大都是学界八卦,对存在主义源流和传播的解读并无深刻的见解01-05
  • blueshadow
    萨特听见了存在的“嗡嗡声”,加缪触摸到世界“温柔的冷漠”,波伏娃想要“咀嚼开花的扁桃树,咬下夕阳下的彩虹牛轧糖”,海德格尔拿着锤子寻找大地上的小房子,梅洛庞蒂发现“一只鸟儿刚从树枝上飞走后”树枝颤动的柔韧与弹性。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此生,除了物尽其用,别无他法。我们走在大路上,勇敢地进入这个世界,存在着我的存在。08-21
  • 陆钓雪de飘飘
    从这本书里可以最显明地看到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与萨特的文青气质,虽然也是但是,他们的来源都是现象学,这点也不应忘却。01-02
  • 尘鸿
    存在主义者八卦论,和理论、哲学无关。01-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