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月峰,浙江海宁人,1979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04年、2006年先后获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13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2017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访学者(2019年),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访问学人(2022年)。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社会。近五年,在本学科具影响力的《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史所集刊》《中共党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十数篇,编有《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曹亚伯集》等史料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委托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专项工程”项目,担任“抗战文献数据平台”(https://www.modernhistory.org.cn)副总编。

内容简介

五四思想界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复调,新文化方案多元互歧;二是竞争,各方案之间互竞互渗。《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是以梁启超为核心的"研究系"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我们通常熟知的新文化运动"之外"的运动,其目标和方式都与北大师生辈不同,已超越于(beyond)"民主"与"科学"。但同时,它又不是既存言说中新文化运动的外在对立物,而是创造新文化运动的建设性力量。全书通过对蓝公武、张东荪、张君劢等人及其主持的《学灯》《国民公报》《解放与改造》等报刊的分析,深入阐发“梁启超系”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主张,呈现了新文化运动纷纭错综、复杂万状的生态。"研究系"在不同时期成为北大师生辈的反对者、竞争者、合作者,双方呈"竞流相",在五四时期深刻影响着《新青年》,也塑造着整个新文化运动。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Kant
    上过课读起来很快,小结精炼,可以此为引回顾复习;绪论写得很精彩,并将基础知识讲得很清楚(报刊人物、时间线索、在京在沪、日刊周刊),方便进入历史现场。语言精炼清通,史料组织中无一句废话,写作功力极深。本书讨论的问题和所欲传达的观念并不复杂,材料也大都是研究新文化常看的材料,但选取“梁启超系”这个视点,重新组织爬梳,便别有洞天而清晰起来,罗老师一句“以后的教科书恐怕需要有所修改了”,可见评价之高。行文中解读思想史论战材料时洞见很多,如错位的战场、复调等等,最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对于当时思想政治界风潮的感觉和判断,仿佛就是彼时历史中人。03-13
  • 行迹空山
    自购纸书。三星半,读绪论、一、二章及最后两章,其余章节皆读“小结”部分。感觉知识密度不大,叙述史实多,而论断评述少。读完总论一章,所谓“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仅在于让《新青年》一派新文化运动的文艺思想方向转向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等方向。“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派在观点上的交锋与争鸣着墨不多——在作者的叙述中,“另一场”起得最多的是补充作用,而不是对原有《新青年》派观点的反思。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现在主流的新文化运动叙述是怎么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为什么这“另一场”没有被容纳进主流叙事,或者说它为什么被压抑,被主流教科书剔除。作者也认为历史事件在建构传统,如果能写出所谓“传统”是怎样成型的,可能更好。12-29
  • 朱颐钊
    作者自己的故事令人佩服。此书讲国(胡傅)、共(陈李)视角之外的五四史,考证颇详。清季民国,人但求新,对思想家来说,不啻「纵火焚林火自延」,1920年代梁氏已然被搁置在边缘,遑论殊途同归之康、章。附录所收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一文更为有趣,当为其革命实用主义的重要注脚。12-15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早先的历史论述中,号召“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始终占据新文化运动的“正统”,而以梁启超为领袖,张东荪、蓝公武、张君励、蒋方震等人为核心的“梁启超系”则因其在社会认知层面上的对立态度而遭到忽视。青年历史学者周月峰的这部作品深入探究了“另一场新文化运动”。与大家所熟知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不同,“梁启超系”的目标重心在于“解放”与“改造”,希望创造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从而实现再造文明。与许多温和的改革者处境类似。由于在社会问题上的渐进态度,他们难免遭到历史的遗忘。这项研究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读者,“梁启超系”与同时期的北大师生互为竞争者、合作者,多元化的观念,复调的声音,都并非历史叙述中“主流的对立面”,而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02-28
  • 不知道了
    同三星半。其实“梁启超系”这一视角,文史学界已多有发覆,远者如彭鹏,近者如陈捷,都从研究系立论,故而本书此处其实并无太大新意。说白了,作者是用政治史的方式写思想运动,于是变成了各种人际互动和人名出没的杂烩,对于真正的思想内容则绝口不谈,例如柏格森哲学那部分,进而使科玄论战这一豹尾始终没搞出来。最后,作者还是太过罗式,前面一直在说纷纭复杂。但说到底纷纭复杂不能为一个题目确立价值,否则梁启超就和1919年6月北京的一个报童等价化了。梁启超之所以重要,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是梁启超,他足以在胡适、陈独秀的调外另起一调。从这个角度上说,复调是个不恰当的比喻,说双声部还差不多(类似瞿骏强调的五四京沪两中心)。如果说是彻底的多元化,那等于是同时抹除了这个题目以及其同那个主旋律之间的张力,将一切都化之为了虚无。05-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