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世骧(1912—1971),字子龙,号石湘。河北滦县人。1935年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任讲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在长沙湖南大学任教,1941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研工作,1945年起受聘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该校东方语文学系系主任。著名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专家,他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和对于《诗经》、《楚辞》、《文赋》、杜诗等经典文本的探讨,对美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至今不衰的深远影响。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2014)、《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2014)等。

内容简介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一个抒情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传统。陈世骧率先提出的“抒情传统”论,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陈世骧相关论著的翻译、结集,首次完整地呈现了抒情传统论的全貌,将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陈世骧(1912—1971),字子龙,号石湘。河北滦县人。1935年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任讲师。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在长沙湖南大学任教,1941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教研工作,1945年起受聘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该校东方语文学系系主任。著名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专家,他有关“抒情传统”的论述和对于《诗经》、《楚辞》、《文赋》、杜诗等经典文本的探讨,对美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至今不衰的深远影响。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中国“诗史”传统》(2012)、《无声无光集》(2013...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维舟
    阐幽发微,极有洞见。如说有缺憾,那可能是:陈世骧先生注重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但遗漏文史之间的对比。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形成这种与西方有异的文学传统,与中国史学的早熟与发达关系极大,故叙事诗不发达。此可参见张晖《中国诗史传统》09-15
  • 陳若望
    其中《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為楊牧所譯。陳世驤給出的讀詩例子是《八陣圖》,很精彩,因為從來沒有覺得這首詩有多出彩,而覺得是詠史詩物是人非而已。陳世驤和宗白華一樣,沒有系統著作只有文集,而文章也不做驚人語,然需要有充分的閱讀積累,尤其是古典積累才能夠理解他們的意義。05-06
  • 哭之笑之
    与西方比较中,中国文学内部《诗经》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楚辞》代表“浪漫主义”合并为一个抒情传统。谁最早视诗经为现实主义而楚辞为浪漫?“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也造成它的局限。”P5——何来“局限”一说?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词应该慎用!另外,既然说西方是史诗及戏剧传统,那么为什么不说中国是抒情诗的传统呢?抒情诗的传统与抒情传统一样吗?我比较认可,诗传统。不过只是“抛砂引玉”,应去看其徒子徒孙有没有研究出玉来。诗与志的古文字学分析本是同源,一从言,一从心,还有一半兼为足、止、之,又止又之反义同根,有点玄妙!诗言志与诗缘情并立。兴乃是初民合群举物旋游时所发出的声音。P115结合《兴的源起》,兴之本意也许就是举图腾旋游时所发出的声音。具有特殊的仪式意义与神话色彩!《论时》神文!03-23
  • 格里克斯
    从文字学角度解读“诗”的文章非常精妙,只是文章编排稍有重复,若有适当删减就好了。中华文明中的“诗”脱胎于音乐和舞蹈,来源于民间社会生活,这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学甚至是文化之传统。12-19
  • 涘涯
    最好看的还是一二章,也是抒情传统的开山论述。但后面两章也许真如作者所言,在国外搞研究不可能采取传统的“微言大义”法,只能从观念、角度等方法论上着眼。然而一旦这样做就如大多数“比较文学”一样,难免有削足适履的痕迹。不过头两章确实高论。。。11-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