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 Benjamin A. Elman, 1946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8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教授(1986—2001)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双聘教授(2002-)。主要从事中国文明史、清史和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学史(1600—1930)、帝制晚期中国教育史以及中日文化史(1600-1850)。著作主要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1984)、《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1990)和《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2000)。

内容简介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至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 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科学在中国 (1550-1900)》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本杰明·艾尔曼 Benjamin A. Elman, 1946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8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教授(1986—2001)以及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双聘教授(2002-)。主要从事中国文明史、清史和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文化史(1000-1900)、中国科学史(1600—1930)、帝制晚期中国教育史以及中日文化史(1600-1850)。著作主要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1984)、《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1990)和《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2000)。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ittlegirin
    能把中国的科技史写的如此深刻而不枯燥,实在非常可贵。译者也不错。07-27
  • 席缪
    这大概是今年夏天读过最有意思的一本书了。让人耳目一新,很多以往没有想明白的研究论著,都得到了重新的摆正。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最糟糕的盗版书模样。09-18
  • mate
    书中引用的中文史料,译者几乎都不查原文,迳自从英文译成白话,感觉很反常12-04
  • 天赐元宝宝
    对中国甲午战争的研究根本不对,在前言中说,中国在1985年的失败不是因为缺少科学和技术,而是因为太平天国和政治上的分崩离析。然笔者以为,在咸丰同治朝代太平天国已经被曾国藩平定,左宗棠平定新疆,曾国藩将其政治影响力分派给李鸿章和左宗棠,二者并无不合内斗。故光绪朝的甲午战争失败和太平天国和国内政局无关。12-19
  • saidelizi
    选择的视角相当出色,电影《silence》情节的既视感。放假过节的时候也在看这本书,看到了第三章,比预想的难(翻译未必非常理想)就某些论题的深入程度和准确性来说,结论可能值得商榷,但作为一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文界尚无能够超越本书的有分量论文,值得五星。第三章的150页和170页非常出色,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国支持的耶稣会为捍卫天主要的统治地位,以当时的科学知识为武器,传播知识与宗教,成功领导格里高利历历法改革,但教义中世界观本身的限制妨碍了其在地球-太阳中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天文学理论(即使知道也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提供更准确的测量技术,随着其在科学知识上的落伍,与明清帝国的科技交融成果也就有限,对后者吸收西方知识的成果不宜过高评价。对17到18世纪耶稣会本身也最好有专著。书中内容涉及船政史03-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