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一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工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中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内容简介

《作为方法的中国》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大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一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工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中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愚公
    沟口这本书写得并不平静,他必须面对传统汉学、西方汉学的挑战,也需要面对刚刚与日本建交的中国学者,那么日本的中国研究,他的特点究竟何在呢?沟口回避了这个问题,而是通过对欧洲汉学、日本传统汉学以及中国自身的研究,来构建自我研究的特征。其实这种批判建立的方法,并不罕见,甚至我觉得挺正常。通过批判来凸显差异化,从而以此构建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论,日本在战前的图谋如果实现,那么他们战前构建出的中国学,其实就是自我叙述了。所以,沟口说日本中国学缺乏自主观念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中国毕竟是中国,而不是被日本吞并了的中国。09-23
  • 海阔天空祝沽笙
    沟口先生写的是一本很迷人的书。他的关照视点很有意思,持典型的反欧美中心论,主张站在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去研究中国,而在更大程度上则是将对东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中国的命运,与日本实是休戚与共。这一思路在今天看来当然已不新鲜,但对二十年前的学界而言不啻为一方消解西方崇拜症的一剂良药。沟口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也很有研究,文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新鲜独到的观点,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对晚清史事的理解还要超出本国史学家一截。第五篇同题的方法论一文乃全书精华,我们这些治本国文史的人,真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到底应该怎么被研究?04-30
  • 兔子晴
    从思路上看或可概括为两条主轴。第一是对全面肯定/否定的否定,即“一个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自己的历史、无法将自己相对化的人,也不可能客观地、相对地来看待他者”,如对津田支那学原理性和异别化的肯定、从公与私、国家与天下等角度批判“洋务-变法-革命”的阶段论等;第二是企图摆脱欧洲的“幽灵”,直接体现为“作为方法的中国”。欧洲似乎始终是亚洲知识分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重压,如沟口所批判的,无论是对欧洲的憧憬,还是对将非欧洲的落后视为一种超越,都只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表里两面。但沟口所提出的“以中国为方法”其实也是这种牵扯的反向作用。全书论述的逻辑性之强让人非常过瘾,明确指出反对对象的做法应该让那些动辄抬出“很多人认为”的学者脸红吧。对王阳明和李卓吾了解的太少,亟需补课⋯⋯02-05
  • 57
    逻辑体系相当完备,与日本学者的论战,对许多中国人的既有世界观、方法论带来同样的冲击——寻找一条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内在线索。更受益的是情感上的震动,他的问题意识来自日本,落脚于中国,背后还有作为整体的东方。三言两语说不清,继续找他的书来看。被深深吸引。06-23
  • 螺丝இ
    沟口循循善诱的行文方式:我们目前的研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被讨论的概念在中国的原初语境中是怎样呢?(各种分析)→让我们回到这个概念在当下研究中的阐述(各种举例),发现你们的问题了吧→那么我们怎么办呢?不用急不用慌,沟口叔叔手把手教你构建辩证的文化相对主义,和我一起念:“以中国作为方法,以世界作为目的~”06-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