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生于荷兰海牙。曾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和《旁观者》杂志记者,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写关于亚洲的政治和文化、社会或社会科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亚洲的复杂性而获得“肖伦斯特新闻奖”。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顶尖思想家”。

内容简介

“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6)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金风细雨
    单就文字的趣味和见解的独到而言,这本著作比作者的政治论述水准要高得多。从性别符号入手,以大众文化象征为论据,大和民族依恋母亲(延伸到色情想象)、弃绝父亲的审美形象渐渐清晰。如果想要描绘某一国家属民欣赏和鄙夷的个性特征,看看他们的功德碑和耻辱柱上的常客便可知晓——排演不息的忠臣藏、养活电视台的寅次郎、刀削斧砍的高仓健式硬汉来来往往,社会规范的螺蛳壳里,压抑内敛的个性扭成了程式化的身影。作为他者的西方文明大举进犯,黑船载来的种子只能在枯山水庭院里开樱花(至少截止到成书的上世纪80年代),“洋魂”漂浮,滋养“和才”。国度临海,坚硬如山。06-20
  • 安提戈涅
    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了,而且总难免带着西方他者的眼光,不过应付基础的了解足矣,当然,作者也有自省意识,经常提示“此现象非日本独有”。有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分析,但是作家仍集中于谷崎润一郎、太宰治之类,导演仍集中于沟口健二、大岛渚、小津等人,文化视野稍嫌狭隘。提到的美少年文化及“取笑父亲”文化,突然觉得也可以解释《名侦探柯南》,柯南为什么一直被困在少年儿童的身体里,也许不乏“美少年”观念作祟,就像井原西鹤在《男色大鉴》里说:“少男和盆栽应该永远都不要长大”,而毛利小五郎总是一副没用的废柴样,大概也可以归因于日本文化中的“取笑父亲”潜流。05-12
  • 维舟
    洞察力、分析思维与文笔兼具。所谓“日本之镜”的隐喻还是就西方而言的:日本文化的一切看起来像是相反的,因此这本身预设了一种外在的视角。有些地方不免将日本文化本质化了,似乎它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这样,没有变化(内藤康的序言显然否认了这一点);此外,其中所提到的许多日本文化特点,其实是东亚的共性,至少在中国文化中同样存在。08-23
  • s氏
    这个书。。。写得可是有点。。。真的不是在把论据往自己想要的论点那个方向上去解释吗?作者前几部书翻译过来都觉得不错,这本可是有点幼稚了06-04
  • 风满蜃气楼
    大学时期看过金城出版社那版,非常喜欢,多年后从同事手里拿到书稿以为可以在自己手上出个新版,没想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过审,又转给别社了…)以上是废话,总之内容有趣,虽然观点有附会成分值得商榷,但读来很有意思。06-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