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二战”时成为伦敦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她解构传统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都受到她的影响。她深切关注女性议题,在作品中对女性及两性关系等进行深入观照和思考,启发了后来的波伏瓦等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直到今天,她的作品依然鼓舞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

内容简介

女人为何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日记里袒露全部心迹

在精神疾病的困扰和连绵战火的威胁下审视每一个日子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我意识到自己不需要任何刺激就能如此快乐,而我曾经以为是那些刺激构成了幸福。我和L一直争论是不是工作的唯一意义就是让劳动者感到幸福。如今我写作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喜欢,而且我一点儿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写日记,就像挠痒;如果写得顺畅,就像泡澡。”1915年至1941年,从33岁到59岁,从和灵魂伴侣伦纳德成立霍加斯出版社、建立“布鲁姆斯伯里”文学团体,到伦敦的家因“二战”空袭被摧毁,选择投湖自尽。伍尔夫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抵抗这个世界,而思考就是她的抵抗。

————————————————————————————

【内容简介】

收录伍尔夫1915年至1941年间写的日记,真实记录她33岁到59岁人生中的高光和深渊,包括代表作的出版、与灵魂伴侣伦纳德的情谊、和女友薇拉的故事、抑郁症的复发、去世前的最后时光……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文艺圈的奇闻逸事,也有创作时构思的变化和对他人作品的见解。以极其敏锐而细腻的笔触捕捉所思所悟,文字时而活泼,时而刻薄,时而沮丧,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传奇女作家内心深处的秘密花园。

————————————————————————————

【编辑推荐】

* 传奇女性作家日记的核心

原版序言中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说:“日记之于伍尔夫,除了记录日常生活和对生命、宇宙的思考外,还是她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表达方式,她在日记中潜心思考正在写或准备写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意识流小说大师、女权运动先锋更真实鲜活的另一面。作家写的日记会更围绕创作本身,一网打尽写作时流动的心理和情绪,也记录了漫长的构思和修改对心灵的“折磨”。

* 描述大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时那些奇妙俏皮的比喻

伍尔夫作为“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一员,与福斯特、罗素、乔伊斯、亨利·詹姆斯和赫胥黎等都过从甚密,在日记里经常开他们的玩笑,或不客气地评价他们的作品,非常有趣。比如“最让我开心的要数艾略特——他变得像鳗鱼一样柔顺。他已经跟我们熟络起来,非常友好,不过也保留了一丝权威感,但愿如此。我可不能把我的神身上的彩漆全都舔掉。”并说《尤利西斯》是“一部无知而粗野的作品,出自一位自学成才的工人之手”,阅读它时“如同目睹一个焦虑不安的大学生在抓挠他的粉刺”。

* 伍尔夫视角的“情感与八卦”问题

大家都知道,除了丈夫伦纳德外,薇塔在伍尔夫的人生里也至关重要。如果丈夫是伍尔夫“生命的核心”,只有在他身边才有“全然的舒适,在那里享受满足与平静,直到恢复活力,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刀枪不入”。而薇拉的“成熟与丰腴就摆在那里:她在最高的浪尖上扬起风帆”,与此同时,自己“却在平静的水域中缓缓划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对他们彼此关系最真实和直击灵魂的感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现代主义作家,“二战”时成为伦敦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她解构传统小说,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加西亚·马尔克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都受到她的影响。她深切关注女性议题,在作品中对女性及两性关系等进行深入观照和思考,启发了后来的波伏瓦等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直到今天,她的作品依然鼓舞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克林贡猴子
    “我想,我们人生的一大成就,就在于生命的珍宝都是深藏不露的。换句话说,它们隐藏在如此平凡的事务之中,以至于没有什么能伤害到它们。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喜欢乘公共汽车去里士满、坐在草地上抽烟、从信箱里取信、给格里泽尔梳毛、冻一块冰、拆一封信,或者在晚餐后小坐片刻,并肩坐着,问一句“你过得还顺心吗,哥们儿”,那么,还有什么能扰乱这种幸福呢?而每一天都必然充满着这样的幸福。”11-09
  • 健康无公害战狼
    有什么正在被撕碎,但人们已经麻木到无法思考。很符合当下的心理状况。没仔细数,目测似乎日记里冬天占比更高。11-10
  • 沈戌
    不要自我审视,我应该学会观察11-11
  • 浮桴
    一想到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真诚地读不下去伍尔夫,就觉得很难说活着非常有意思。但世界上好歹还有伍尔夫,也不能说活着毫无希望。11-17
  • teddyac
    我表示此书颠覆了我对伍尔夫之前的印象 联想到前段时间上海译文出版的伍尔夫系列的译者序所引发的争议 大致是提出伍尔夫思考和话题的阶级局限性 读完这本书竟略get了点。她的关注点看来确实深深根植于她富足的资产阶级生活,她无法想象劳动阶级穷人妇女没有思考时间的生活,对她来说思考就是生活,这是对智识的推崇,这必然导致她无法理解她阶级之外普通人的生活。她说她只关注个体,日记的感觉她只关注自己。只要不影响她散步读书思考写作,外部世界的一切均与她无关,甚至战争。是否这就是她与真正伟大作家的差距?关注广大人类的生存等本质问题。待我再读读她更多作品 看有无改观11-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