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乌拉尔国立大学教授。近年来致力于领导乌拉尔地区辛塔什塔文化研究的国际项目。
安德烈·叶皮马霍夫,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博士、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副教授。主持多处辛塔什塔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工作。
译者陈向,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曾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从事图书编目分类工作。后留学捷克,进修外语。业余时间从事世界古代史、内陆欧亚史的学习和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直到《欧亚之门》问世之前,从乌拉尔山脉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地图上仍是空白。

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突破地域壁垒,打开这扇久掩的“欧亚之门”。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维舟
    了解中央欧亚在史前青铜、铁器时代的重要考古著作,可与白桂思《丝绸之路上的帝国》参照着看,更可印证这一区域作为原始印欧人的故乡,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不过本书的价值不在通过考古印证以往的假说,而是提出了“技术文化网”和“文化间共同体”的概念,视角从考古器物和单个遗址扩展到史前复杂社会之间的交流、传播、影响,这些推断不仅需要对考古遗址的深入比对、解读,还需要运用理论来阐释。这可以为我们理解史前复杂社会的互动提供全新的视角,甚至进而重新认识中国文明起源的某些关键特征。12-02
  • 北望长城外
    对我这样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探究来自于西边文明的知识是一回事,能不能看懂就是另一回事了,全书读完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了解了乌拉尔山东西南几个方向在铜石并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说是蜻蜓点水,过目就忘。如果说有收获,就是结合一些考古发现,找到了一些文化互动的东西(类似铜矛窖藏),思考了为何我们的河流两侧没有发现类似乌拉尔那样密集的聚落,对青铜和铁器的起源有了一点了解,对竖穴墓、棺椁墓、屈肢葬等做了一个东西方对比,看到了一些共同的规律。下一步希望看看匈奴方面的书,把自西向东的脉络连接起来。另外,看到其他人说的要对着地图看,的确,我专门买了俄罗斯地图,一个一个地点找,确实对乌拉尔山这一片的地理有了一个初步印象。05-30
  • Matt
    欧亚之门说的一点都没错的。这块草原区域连通了东西,让欧亚各地的技术文化整合为一个相互刺激的整体。还讨论了定居与游牧两种模式的共生关系,带来一些启发。白描考古学发现的部分细致且专业,还是分析的章节收获较多。12-06
  • DRYJIAYOU
    将欧亚大陆早期的考古、人群、文化整合起来的巨著,了解欧亚大陆整体史的必读书。01-01
  • 郁则
    材料算是比较齐备了,可以顺藤摸瓜找原始文献。另外,实在是太陌生了,要细看得对着地图,还得留意地貌和环境。09-0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