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普鸣(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现为Walter C. Klein中国历史讲席教授,东亚系、人类学系双聘教授。普鸣的著作关注宗教、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交互领域,注重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中讨论。

内容简介

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根本性差异,是马克思·韦伯、葛兰言、李约瑟、张光直、葛瑞汉等西方的中国研究者孜孜不倦讨论的焦点——二元与一元、断裂和连续、超越与原始、悲剧与和谐等各种两极化概念充斥着20世纪的中国思想研究,将中西置于绝对的对立关系上。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文化拥有了一种固定不变、仿佛与生俱来的预设——“天人合一”。

《成神》则致力于反思并消除这些固有的习见。通过分析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史论中呈现的凡人与天神的复杂关系,普鸣重构了“天人合一”背后蕴含的“关联性宇宙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背景:在他看来,“人”与“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问题在早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论辩,“关联性宇宙论”并非是一开就存在于中国的基础性预设,而是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的对抗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普鸣在《成神》中讨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比较模式,即将历史分析与比较性视角相结合,既关注相似的宏观历史处境,又注重细微差异的辨析,以期在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


普鸣(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现为Walter C. Klein中国历史讲席教授,东亚系、人类学系双聘教授。普鸣的著作关注宗教、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交互领域,注重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中讨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筠亦云
    问题意识很独到,普鸣试图挑战学界通常认为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普遍流行一种天人合一、天人之间的连续性宇宙论的观点,而是认为要回到当时思想家论争的过程中去重新理解早期中国的神人关系。但是,独到的问题意识带来的问题恰是,普鸣似乎想要把早期文本都纳入到他这个问题中要求文本做出回答,而丢失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文本中各自的位置和内在理路。06-12
  • 金日之星
    普鸣把自己的工作放置在韦伯到吉德炜的延长线上,所以我更愿意将该书视作对中西比较的边界以及可能性的思考。从梳理海外汉学围绕“超越问题的讨论来看,它确实做了很好的反思,对“比较的陷阱”以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都有十分自觉的意识。但就对具体的文本分析来说,又是比较平庸的——这也展现了海外汉学长于范畴建构短于文献分析的一贯特征。对“天人之间连续性”的质疑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多理论的必要,因为内向超越本身已经预设了“旧瓶装新酒”的思维,普鸣的新说并没有给出更好的解答。此外,对卜辞的运用过于简单,对张光直的批评也没有系统展开,对一些关键性的人类学/社会学概念也缺乏必要的解释。07-05
  • 三難齋
    全書最好的部分是研究綜述,梳理得十分清晰明快。提出的新思路也新穎可喜, 對甲骨中人神關係的闡釋也頗有可取之處。但是整體論證還是有不少問題,是否可信還值得進一步思考。(以及,是不是翻譯在中間換人了,前半部分清通易懂,後半部分就繞得暈頭轉向了。)01-07
  • 南池子
    感觉前半部分在读“吉德炜上古史研究”的导读,后部分在读中国哲学。全然在纠结中国文化思维模式。最能对话的其实是劳悦强的博士论文,不过普鸣没提。06-09
  • 恶鸟
    比《作与不作》好看,尤其在孟子,庄子等的宇宙论方面阐述清晰06-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