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隐清
    第一時間購得此書閱之,纔發覺三代哲學思想遠“玄”於魏晉玄學…06-09
  • 清徵長音
    幸亏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不然天知道后世对着一堆“考古发现”会说出怎样的奇谈怪论08-29
  • 浮草
    相比历史学无疑更加倾向于是人类学的作品,以《生民》为例来重新解读始祖神话,角度颇有趣,但是忘记了这种类似的始祖神话范式并非单一时间单一情况的孤例。此外,最大的问题还是文献的把握,对《楚语》里那段著名的绝地天通的解说,把神“降”的降字释作应验。。。emmm后半部分更糟糕,预设所谓“成神”的观点太严重。11-09
  • 其实真的没怎么看懂,合上书后,大概的印象就是孔庄孟的一些宇宙论、古人对于人与神关系的理解,还有不太看懂的文言文,潦潦草草看完这本,倒是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读书? 这几年看的一些书,有些印象还深刻,有些已经淡的连书籍内容还要花些时间回想。可还是一直保持阅读习惯,为什么? 我想,可能是在书里,想去看看,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踏足的壮丽山河。读历史书籍的时候也好奇到底千百年前古人形形色色的有趣故事。有时候也在感叹一本书的故事可以这样巧妙、惊叹,有些书,合上以后,现在回想还觉得故事结尾如此遗憾。 或许也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书,一本不是设计类的书籍,或者你在书里突然蹦发了新的设计灵感,或者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或许也在设计里会思考: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更多可能性?11-27
  • 子不语
    理论分析与文献解读相结合,构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叙述框架,非常难得06-20
  • 面包漏水
    以前没关注过中国古代思想史,挺开视野的,光导论一章对韦伯、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反驳就蛮有意思了。作者反对中国式的天人合一与希腊式的悲剧性割裂精神之间的这种文明本质论的划分,我原来也是抱有早期中国的思想基调是人与自然相关联而统一的“和谐有机观”的。而普鸣把这种观念放到古代诸多思想之间的争辩中来讨论,认为“人神合一”的连续性观念只是对当时主流观念的反驳思想之一,虽然少些普遍性,但这样也更少些本质论亦或宗教-理性文明论的以偏概全。ps前面对商周卜辞的合秩序论而非萨满体验的解读也很有意思。真觉得这视角挺棒的!06-25
  • 穿匈国
    本书旨在打破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刻板印象,细致讨论从周到汉官方、士林在「天人之际」vs「天人合一」(作者称为祭祀模型vs关联性宇宙论)问题上多种思路的交锋,回应了很多西方汉学、人类学的成说,整体上很有说服力。唯在解读一些描述「得道」境界的文本时,恐有过度之嫌。 03-21
  • 頤眞
    从青铜时代的祭祀与占卜展开,从文本中结构先秦四种祭祀方式:《论语》中以修身为目的而非影响神;早期墨家认为天神领域有其内在等级,人应当遵从上天的命令;《楚语下》维持人神间恰当等级;《管子 内业》主张人具有获取神力的能力。出土文献方面,《太一生水》和《十六经 成法》思考圣人是否应该成为一的继承人,并遵循祖先发现的自然之理;《十问》篇抛出了登天的主题,再度引发萨满文化的争鸣。而《荀子》与《易经 系辞传》则提出占卜或者祭祀的重要性,意在维护人神分离的决裂性。最后转向皇权政治,解读秦汉时期帝王与神的恰当关系。07-27
  • Hypnos
    其实也不是特别看得懂,但是作者导言分析问题脉络和指出自己研究推进问题所在的写法是真值得学习,看完之后就特别想看他的正文。08-06
  • 懒五更
    导论头头是道 后文眼高手低07-30
  • 恶鸟
    比《作与不作》好看,尤其在孟子,庄子等的宇宙论方面阐述清晰06-13
  • 南池子
    感觉前半部分在读“吉德炜上古史研究”的导读,后部分在读中国哲学。全然在纠结中国文化思维模式。最能对话的其实是劳悦强的博士论文,不过普鸣没提。06-09
  • 三難齋
    全書最好的部分是研究綜述,梳理得十分清晰明快。提出的新思路也新穎可喜, 對甲骨中人神關係的闡釋也頗有可取之處。但是整體論證還是有不少問題,是否可信還值得進一步思考。(以及,是不是翻譯在中間換人了,前半部分清通易懂,後半部分就繞得暈頭轉向了。)01-07
  • 金日之星
    普鸣把自己的工作放置在韦伯到吉德炜的延长线上,所以我更愿意将该书视作对中西比较的边界以及可能性的思考。从梳理海外汉学围绕“超越问题的讨论来看,它确实做了很好的反思,对“比较的陷阱”以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都有十分自觉的意识。但就对具体的文本分析来说,又是比较平庸的——这也展现了海外汉学长于范畴建构短于文献分析的一贯特征。对“天人之间连续性”的质疑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多理论的必要,因为内向超越本身已经预设了“旧瓶装新酒”的思维,普鸣的新说并没有给出更好的解答。此外,对卜辞的运用过于简单,对张光直的批评也没有系统展开,对一些关键性的人类学/社会学概念也缺乏必要的解释。07-05
  • 筠亦云
    问题意识很独到,普鸣试图挑战学界通常认为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普遍流行一种天人合一、天人之间的连续性宇宙论的观点,而是认为要回到当时思想家论争的过程中去重新理解早期中国的神人关系。但是,独到的问题意识带来的问题恰是,普鸣似乎想要把早期文本都纳入到他这个问题中要求文本做出回答,而丢失了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文本中各自的位置和内在理路。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