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ßpöhler),哲学博士,德国《哲学杂志》主编,“科隆哲学节”发起人之一。著有《当孩子出生后:为人父母的哲学历险》《强势女性:一种新的女性气质》《原谅:与罪周旋》《我们作为享受工作者:绩效社会的自由与强迫》《好的毒药:妒忌与爱》等。
***********
译者简介
许一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德国政党政治,参与撰写《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等,论文发表于《法国研究》《德意志研究》等。
包向飞,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和数学哲学,著有《康德的数学哲学》《真理的痕迹》等,译有《时间的味道》等。

内容简介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敏感与自我》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敏感与自我》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

作品看点:

★ 追溯自我和社会的敏感化进程,寻找当今对立的根源。作为德国新生代哲学家,面对冲突不断的现代危机,作者后退一步,从中世纪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去探索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探究为何将人们彼此联结的敏感逐步变成了割裂社会的力量。

★ 以敏感为切口,重新思考女性主义、身份政治议题。从中世纪嗜好杀戮的骑士到当下对语言敏感的女性主义者,从18世纪小说中引得读者落下“甜蜜泪”的女主人公到今天的#MeToo运动,从托克维尔悖论到现在的种族议题,围绕“敏感”,作者带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待当下社会议题。

★聚焦敏感,了解不同时代思想家如何回应社会问题。从中世纪到现代,我们跟随关注文明进程的诺贝特·埃利亚斯去看自我日益敏感化带来的社会进步,跟随卢梭和18世纪的文学家去看共情之于人的意义,跟随尼采和列维纳斯去体会从伤口中产生的力量与因伤口产生的情感的力量,跟随弗洛伊德和容格尔去分析战争的创伤,于巴特勒与欢迎社会敏感化的莱克维茨的思想碰撞中去看现代社会因语言、独异化造成的伤痛。

★ 不只面向高敏感性人群,更是所有人的共鸣指南。进入当代社会,作者从敏感性与独异性的关系入手,分析在独异性社会,人们如何保持道德、心理、生理的敏感性,阐述高度敏感的缘由,给所有人包括高敏感性人群提供一片共鸣绿洲。

★ 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找回得体感。在我们牢牢紧盯电子屏幕无暇感知他人与环境时,在一场肆虐全球的疫情把我们彼此撕裂又让我们向往相互靠近时,《敏感与自我》带我们了解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得体感,敏锐地去感知世界。


作者简介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ßpöhler),哲学博士,德国《哲学杂志》主编,“科隆哲学节”发起人之一。著有《当孩子出生后:为人父母的哲学历险》《强势女性:一种新的女性气质》《原谅:与罪周旋》《我们作为享受工作者:绩效社会的自由与强迫》《好的毒药:妒忌与爱》等。

***********

译者简介

许一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德国政党政治,参与撰写《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等,论文发表于《法国研究》《德意志研究》等。

包向飞,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和数学哲学,著有《康德的数学哲学》《真理的痕迹》等,译有《时间的味道》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身体层面,现代人更加注重隐私,对于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更加在意,对肢体触碰也变得更警惕;在观念层面,“敏感式阅读”正在西方社会兴起。而这也催生了许多当下的难题:人与人之间合理的社交距离究竟在哪里?对语言的敏感保护了少数族裔等边缘群体,但是否可能构成对学术或言论自由的侵扰?“共情”成为敏感社会重要的美德,但对彻底“将心比心”式共情的追求,是否可能反而割裂不同群体对话的场域?当我们对“脆弱”抱以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包容,主张多将苦难的根源诉诸社会结构,又是否真的能够解救受困于苦难中的个人?本书提倡用一种平衡的观念看待现代社会的敏感化,将被割裂的“韧性”与“敏感”重新连接到一起,对这些受到关注的重要议题的讨论贡献了稀缺的常识。05-30
  • bookbug
    几乎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哲学类读物。不仅是对社会敏感性的全方位解读,更通过大量社会学视角融入太多我们见证和正在见证的社会热点事件,贴合度极高。敏感作为积极和消极意义共存的词汇在双刃剑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尽管社会的敏感性始终是文明进步的要素之一,对不平等现象的敏感化还不断推动着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斗争,但敏感性不等同于进步,单方面美化敏感性会适得其反,正如作为敏感性基础的共情之局限性。在高度敏感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得体感的距离很关键,核心是在社交中找到亲近和疏远的适当平衡。同样,韧性也不该是敏感的对立面,在敏感性的进程中不断磨练韧性才是应有之义。任何绝对化敏感性的行为,都可能将人的自由和自主置于危险之中,成为一个开放的伤口,暴露在被各类社会问题感染的风险之中,导致另一个不合理的所谓“zz正确”的极端。05-16
  • 伊夏
    “高敏感意味着,一个人遭受的痛苦越来越多,尽管这些痛苦是没有什么来由的。”看封面像是学术作品,其实内容非常生动和前沿,写的就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那些向内的痛苦。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现代晚期人”,比如“社会敏感化进程”。还挺适合运用起来解释眼前很多事情的。05-16
  • momo
    一整本文献综述合集,有些观点挺有意思的,然而浅尝辄止,过于平衡两端了,更喜欢看一些论述深刻的激进理论。01-15
  • 阿梗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都是时下很受关注的,但很多可能她自己都还没想好答案03-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