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黃寬重(1949-),臺灣宜蘭人,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在政治、社會與文化劇烈變遷的時代中成長,於是開啟從現實尋找歷史發展線索,由歷史理解當下社會脈動的興趣,遂選擇以南宋為研究職志,深耕史料,開拓議題,連結古今。關注士人群體多元的關係與角色,尤其聚焦低階士人官僚與武職官員的生命事業,以掌握具關鍵轉折地位的南宋基層社會。習史近一甲子,雖年逾古稀,仍優游學海而不倦。著作有《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與《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等書。

内容简介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它的意義——透過挖掘劉宰的生命故事,探索南宋士人的崇高使命感

不再侷限皇帝達官顯要的歷史——重新建構南宋基層社會樣貌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說說而已——致仕歸鄉仍有志於社會

劉宰是何許人也?劉宰並非南宋重臣名宦,身分僅為地方士人官僚,他在官途順遂且尚處壯年之時,毅然辭官返鄉。由於他過往擔任地方基層官的種種經驗,加之家鄉鎮江府金壇縣位處南宋與金的邊境,是當時南宋政局動盪的首衝之地,於是他選擇「退而不休」,不只積極號召、凝聚鄉親人力,更多次推動大型社會公益活動。

◎小人物立大功——誰說只有權有勢的官宦才能影響政局及社會

縱然劉宰不似同時代的史彌遠、韓侂冑等人威名赫赫,劉宰雖已脫離官場,他仍時常與當權者通信,並且依據自己在地方地所聞所見,提供政策解決方案,同時對時局提出建言。他作為政府官方與地方士人的中介,促使南宋地方政府與基層社會緊密連結,展現南宋時代的獨特士人社會力。

作者結合地理環境和時代政局的變動,描繪劉宰一生所關注、推動以及與時代環境緊密連結的家國事業,藉由認識劉宰他的人格特質以及他所代表的南宋時代的士人社會力微觀研究出發,剖析環境與資源對區域的發展影響,建構出更完整的南宋社會樣貌,試圖從與過往不同的視角理解南宋在中國歷史轉型期的關鍵地位。

黃寬重同時是社會、政治、文化和思想史學家。他所有的才能,在這部精彩且重要的關於南宋地方社會和國家政治的劉宰研究中,顯露無遺。——Peter Bol(包弼德)

黃寬重(1949-),臺灣宜蘭人,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在政治、社會與文化劇烈變遷的時代中成長,於是開啟從現實尋找歷史發展線索,由歷史理解當下社會脈動的興趣,遂選擇以南宋為研究職志,深耕史料,開拓議題,連結古今。關注士人群體多元的關係與角色,尤其聚焦低階士人官僚與武職官員的生命事業,以掌握具關鍵轉折地位的南宋基層社會。習史近一甲子,雖年逾古稀,仍優游學海而不倦。著作有《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與《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等書。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盘水
    有人说人物研究往哪里去,如何区别传记和研究。人物研究本就是人文的基石。这本书尤如此,读刘宰的一生,几乎也是在读黄先生的一生。每一个关口的人生选择,处事态度,似都与作者暗合。也可能这代人过去之后,刘宰的故事会被拆成一个个碎片,扔进科举社会的家族成功学、南宋精英地方化、儒家的地方实践、乡居士人的政治选择等问题意识的脚注里,晦暗单调。最终被遗忘。01-20
  • 冷焰火
    较为完整的刘宰研究,可以被切割出更多问题。我比较怀疑刘宰的特殊性问题,是否可能是因为将刘宰当做个例研究而使得刘宰似乎更加具有了特殊性,而不是刘宰本身特殊性极强…毕竟黄老师在史語所用刘宰赈济来讲南宋士人和社会的生命力,地方社会遭遇危机时是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的,而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无数投身于地方社会建设的士人。01-20
  • 数峰无语
    本书最大的问题还是史料的局限,有些章节像是在给《漫塘集》作注。但另一方面,刘宰的材料也确实非常吸引人。可以说,他是真正处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个典型人物。我认为黄宽重先生最有意思的论断是“南宋立国形势,深刻地限制了长江南岸重要府州的举业与社会发展。”透过对刘宰、极其交游群体的分析,此书勾勒出了颇具地域色彩的镇江士人形象。在战争形势敏感的镇江地区,举业不顺、多为中下层官吏的镇江士人,倾向于在淮南等沿边地区任官,对家乡有较强的归属感,形成了镇江地区强大的“社会力”。同时,黄宽重将镇江与四明做对比,也非常有启发性,一方基层乡居士人,一方名门大族,都与地方政府形成了有机的互动,不过其互动形式应较为不同,值得继续考虑。但此书就文集论事的倾向还是较为严重。03-29
  • 粉红色的后果
    黄先生的文风很有辨识度,每章结语甚至还略有“书生之见”的“迂腐”味道,讴歌刘宰人性中的光辉(近年来的研究,似乎默认居乡士人抑或乡绅,他们在地方的一举一动,后面都是自己和家族的算计)。刘宰还不够普通,他非常幸运,二十几岁就中进士,他笔下五十几岁才中进士的何其多。哪一个小读书人,可以被史弥远、郑清之看中,想用来当点缀?可以和真德秀等人通信?为什么一个退出政治舞台多年、足迹局限在镇江甚至是镇江府里面相对偏僻的金坛,会有一个全国性的人际网络,而且声望足够让宋廷不断试图去征召他?刘宰比较特殊,其他人的居乡是不连续的,时刻在等复出。这样,嵌入地方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样居乡,不一样的。孙应时身上的“道学”标签够醒目。刘宰不是,他和道学表面无瓜葛、未直接牵涉进晚宋国是(当然会在私下通信里表露观点)。01-28
  • 小豫竹
    此书旨在探讨长期居于特殊边境要地镇江的中下层士人刘宰,他对于南宋的国家与地方有着怎样的关怀,又发挥了何等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郝若贝、韩明士等欧美学者“士人精英地方化”观点的回应与再探。刘宰通过科举仕进、婚姻贵岳、广结人脉等方式,拥有了落实家国理念的基本条件,他虽然在乡里做出了赈济灾民,表彰义庄、义役,兴建书院、祠庙、桥梁、道路,平定防江军之乱等卓著贡献,但对于国家层面的直接影响似乎十分有限,终归难逃中下层士人的身份局限。书中论及镇江与科举的内容很有意思,镇江是江淮边防要冲,故镇江的战略地位使得此地的举业大大逊色于苏州、明州等其他沿江沿海府州。全书看不出什么大问题,但宥于材料有限,黄宽重先生也视此为《漫塘集》的“专书研究”,所以谈到赈灾等内容时,就只有刘宰本人的文字可考,只能说是可惜。11-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