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于1967年,印度裔美国作家。1999年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获得2000年“普利策奖”小说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获得者。2003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2008年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被《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为年度十佳图书第一名,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低地》,入围“布克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决选名单。拉希莉曾任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委员,目前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课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荷尔德森
    暖暖内含光的好书。读完怅然若失,就像太快吃完美味蛋糕,不知道下次重读是什么时候了。“我才是疯狂热爱你们语言的人,不是我丈夫。……我学习你们的语言超过二十年了。” 二十年!!!08-01
  • 黎戈
    有趣。语言就是我们的存在感,母语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故乡,离开这故乡,可能是奔赴之冒险无助,也可以是旅游之新奇,还可以是寄居之苦辛……一个美国作家用意大利语写的客居日记,非母语的短句,尚有点拙意,然而语言的不足比丰富更丰富,那是未抵达终点时,努力寻找中绽放的活力与可能性。10-06
  • 粟冰箱
    与其叫《罗马日记》,不如叫《意大利语学习日记》,整本书都围绕着作者与意大利语这门新语言的龃龉和驯化而写。语言之下隐藏的其实是身份认同。越看到后来,越能理解拉希莉对于意大利语的执念。我觉得这是每个离开母语国家的作者都会面临的困境吧,身份的撕扯借由语言表现出来。拉希莉学习意大利语更像某种弥合,某种自愈的方式,“它带我脱离了英语和意大利语在生活中长期以来的冲突。……一条独立的路径。”“用意大利语写作是一种逃离。……它是一种解放。”09-06
  • 东大
    一口气读完。用什么语言写作,又越过哪些人的躯体与体验?外来者和异乡人身份认同的建立需要大彻大悟的决心,和抽丝剥茧的逐步确定。08-28
  • PPPPalette
    太久没有读到这样细腻柔软的文字,作为一个生活在别的国家,一个“没有影子”的异乡人,几乎对每一个字都能感到共鸣或者理解。二代移民不论用英语还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孟加拉语,都永远不能代表那个文化的主体,在这种边缘上的,流放的生活状态中,需要意大利语这样突然砸中自己的第三种语言,需要没有理由来的迷恋,需要一个灵魂的出口。06-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