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零零零
    写的真好,女性叙事万岁10-31
  • 不冬
    很有力量的一本小书,放弃母语就是接受漂泊,接受无定形的自在。对有个细节印象很深,作者花了数年学意大利语,表达近乎当地人,但每次去商店购物,被夸奖的都是她那更像意大利人的丈夫。在肤色所带来的预设与偏见面前,任凭再多热情付出,努力终得隐形。11-22
  • 辛柏鹿
    同层的妹纸送的小书。每读一篇就像回Siena梦游了一圈。可能正因为我不是作家,不会用这么认真苛刻的态度对待一门感兴趣的语言,反而有更多自在。11-11
  • 小雨点
    无论学习哪一类知识,当你想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深耕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难以计数的枯燥、乏味、失望和痛苦。坚持的过程,是恒久的疲倦,外加偶尔的惊喜。但当你某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山顶,之前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都会增加此刻幸福的厚度。10-25
  • 阿玥
    细腻感知部分的提炼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学习也好 人生也好。11-12
  • 袁长庚
    拉希莉的小说里最动人的部分是流散之后的失语和挣扎,也是留守之后的惶惑和寂寥,这本小册子是她惊人的文学力量的解谜。因为身份、文化甚至生理的格格不入,她从小就无法把语言当作某种内在的东西,即使是从自己身上生长出来,也是头发指甲那样需要修剪舍弃的部分。如何回答自我认同的问题?她的答案是把自己置于更加易碎和摇晃的身份中,勇敢地生活在另一种陌生的语言里。02-18
  • 陆支羽
    3.5。1.她来到这座城市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另一个版本,一次变形。但她明白原本的身份一直暗中隐伏,永远无法把它连根拔除,那是一座永远无法逃脱的监狱。2.为什么要写作?为了探寻存在的秘密,为了接纳自己,为了更靠近外部世界的一切。3.如今的山巅,并不是比我更出色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而毋宁说是语言的内核本身。尽管明知永远无法安身于那个内核,我也依然试图通过写作去接近它。4.写作是对不完美的额外馈赠;我认为一本书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是活着的。5.那些不属于任何地方的人,实际上没有办法回到任何地方。6.他对自己和同一个人度过一生感到惊愕。没有停顿,没有障碍,尽管旁边总是有阴影和危险。09-09
  • 阿巴厮
    小书,裘帕·拉希莉的意大利语学习心路历程,讲述学习另一种语言是如何改变以及影响她的价值观,真诚易懂。10-05
  • 木卫二
    和意大利语漫步的日记——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外语”),大多被认为是一种向外的过程,但在这本学习随笔里,更多是一个向内、向里、向自己,纵身一跃,感受湖泊和海洋深度的写作尝试。10-11
  • 叶酱
    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也是一种重启人生的方法。看的过程中把作者的意大利语代入我自己的日语,一切都太有共鸣了。“用另一种语言阅读意味着永远处于成长状态,拥有可能性。而用一种新的语言写作,既感觉被钉在原地、受到限制,又好像更加自由了。“08-22
  • PPPPalette
    太久没有读到这样细腻柔软的文字,作为一个生活在别的国家,一个“没有影子”的异乡人,几乎对每一个字都能感到共鸣或者理解。二代移民不论用英语还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孟加拉语,都永远不能代表那个文化的主体,在这种边缘上的,流放的生活状态中,需要意大利语这样突然砸中自己的第三种语言,需要没有理由来的迷恋,需要一个灵魂的出口。06-17
  • 东大
    一口气读完。用什么语言写作,又越过哪些人的躯体与体验?外来者和异乡人身份认同的建立需要大彻大悟的决心,和抽丝剥茧的逐步确定。08-28
  • 粟冰箱
    与其叫《罗马日记》,不如叫《意大利语学习日记》,整本书都围绕着作者与意大利语这门新语言的龃龉和驯化而写。语言之下隐藏的其实是身份认同。越看到后来,越能理解拉希莉对于意大利语的执念。我觉得这是每个离开母语国家的作者都会面临的困境吧,身份的撕扯借由语言表现出来。拉希莉学习意大利语更像某种弥合,某种自愈的方式,“它带我脱离了英语和意大利语在生活中长期以来的冲突。……一条独立的路径。”“用意大利语写作是一种逃离。……它是一种解放。”09-06
  • 黎戈
    有趣。语言就是我们的存在感,母语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故乡,离开这故乡,可能是奔赴之冒险无助,也可以是旅游之新奇,还可以是寄居之苦辛……一个美国作家用意大利语写的客居日记,非母语的短句,尚有点拙意,然而语言的不足比丰富更丰富,那是未抵达终点时,努力寻找中绽放的活力与可能性。10-06
  • 荷尔德森
    暖暖内含光的好书。读完怅然若失,就像太快吃完美味蛋糕,不知道下次重读是什么时候了。“我才是疯狂热爱你们语言的人,不是我丈夫。……我学习你们的语言超过二十年了。” 二十年!!!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