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功勋团成员(O.M ),高级英帝国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 1986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1963年),《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1982年),《敬献集——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世纪的艺术与学术问题》(1991年),以及《艺术史反思录》( 1987年),《偏爱原始性——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2002年)。

内容简介

《偏爱原始性》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偏爱原始性》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思索,他论证严密,旁征博引,讨论了相关作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在塑造和改变这些观念时所起的作用。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功勋团成员(O.M ),高级英帝国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 1986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1963年),《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1982年),《敬献集——西方文化传统的解释者》(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猫咪建筑师
    提醒我一定不要再好奇买翻译本了!!!!01-08
  • Janus
    何以解忧,唯有读书近日得暇读完了贡布里希的收官之作《偏爱原始性》,其实从《艺术的故事》开始,一直就很喜欢他的书,总感觉很有思考基点及逻辑上的同感——艺术本身是严肃的,可以用理性来审视感性。至于贡爷的“原始性”偏爱,也无非因为其中有高贵、力量、单纯和真诚。艺术中即刻刺激的快感与自我克制的审美到底孰高孰低,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对应的评判,其实在文学中也类似。一直以来,自诩为读书人,读书本身是为了寻觅那些或隐或显的契合,然后在那些琐碎的契合中,不断拼凑和完善自我的存在。以往好读书不求甚解,泥沙俱下,来者不拒。近年来也在反思,不断去探索和尝试新的趣味。但读书在半吊子途中,则极易陷入矫情——既不融于俗世,又不能求得解脱。无他,接着读。03-08
  • 慈斯基
    贡氏开篇提出厌恶与愉悦相邻并存“西塞罗律”,探讨西方艺术“偏爱原始性”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机制。18世纪“崇高”的崛起、“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19世纪浪漫主义,至现代“倒退的诱惑”,这些观念(更准确说是投射和选择)不仅限艺术。只有清楚其上可溯至柏拉图二元论和亚里士多德有机体盛衰,下涉时代语境中的道德、民族政治以及心理和社会诉求,才是知其所以然的史的把握。然贡氏的努力亦有其出发点:当偏爱原始性矫枉过正,成为崇拜破坏社会准则的暴力行为,此书的探索就意味着对西方文明传统的关切。贡氏语言,其感、智和精神上达到微妙平衡从而具有了一种权威性,在“文明危机”的背景下,让人想到奥尔巴赫、库尔提乌斯、施皮泽在文学上的努力,难怪人将他列作“人文主义者”。“精神性只是与感官性对立的一种理想,而天真则别有用意。03-07
  • 里相玉
    昨天读了布列逊,思考了一下波普尔和贡布里希的图式,如果图式真的是一种知性上的修正,为什么到了一定程度人们会转向最原始的图式呢?这应该是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差别的关键。12-02
  • 阿伽墨得
    1、对原始性的偏好源自艺术发展史中一种“远离模仿的较高领域(其顶峰是自然主义)、拉向底线”的“自然引力”,其表现为摆脱第三维的制像平面化。——app图标平面化之理论支持扑面而来2、其心理学原因是对感官满足的厌倦,自我对本我“控制力”的表达(弗),以及天性中对安全感即减少失败风险的追求。——较不专业的敷衍感3、然而,贡布里希结尾又补充说道,人类的天性是超越这种极限,改进表现工具,走向越来越微妙的表达,即“你越是偏爱原始,就越不可能达到原始”。——自相矛盾且顽皮了这就(相当中肯的评价可参见其学生所著《神经元艺术史》中贡布里希专章)5、去年1月16日看完标记,二刷。——还是有所进步的01-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