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恩斯特·图根德哈特(Ernst Tugendhat,1930- )是当代德国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46-194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古典哲学,之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继续学习哲学,并成为海德格尔的弟子,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80年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1970)、《关于语言分析哲学导论的讲座》(1976)、《自我意识与自我规定》(1979)、《伦理学讲座》(1993)。

内容简介

图根德哈特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有精深的研究,长期致力于以语言分析的方法解释基本的哲学问题,《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是他的最新著作。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语言的述谓结构出发,详细而富有启发性地阐释了说“我”、合理性、责任能力、好、看重自己、承认以及自我主动化等重要的人类学特征,充分说明了自我中心性以及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看重自我,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而必定是忍受它所带来的重负和痛苦。第二部分从自我中心性出发,重新解释了宗教和神秘主义。图根德哈特认为,神秘主义是通过面对世界放弃自我中心性,从而摆脱它所带来的痛苦。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对基督教神秘主义、印度宗教、道教、佛教做了大量细致的分析,并最终认为,大乘佛教慈悲的菩萨理想是神秘主义惟一稳固的形式。

导论

第一部分 面对自我

第一章 命题语言与说“我”

第二章 “好”与“重要”

第三章 在实践中的说“我”:自我主动化和责任能力

第四章 副词的、审慎的和道德的好;理智的诚实

第五章 面对生死

第二部分 放弃自然

第六章 宗教与神秘主义

第七章 惊奇

附录 论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恩斯特·图根德哈特(Ernst Tugendhat,1930- )是当代德国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46-194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古典哲学,之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继续学习哲学,并成为海德格尔的弟子,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80年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1970)、《关于语言分析哲学导论的讲座》(1976)、《自我意识与自我规定》(1979)、《伦理学讲座》(1993)。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信心不逆熊先生
    我彻底被这本书折服了!!!本书和牛津的John Hick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是我更喜欢作者处理方式。完美地演绎了从一种分析哲学的方式来说明宗教的方式。还要多看几遍啊。06-03
  • 木棉
    什么他妈的乱七八糟的12-23
  • 哲人镇镇长
    关于佛家与道家的评述挺有意思10-29
  • יוֹחָנָן
    图根哈特通过分析哲学的述谓结构出发,细致地探讨了“我”的问题,图根哈特认为人总是看重自我,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而必定是忍受它所带来的重负和痛苦。图根德哈特认为,神秘主义是通过面对世界放弃自我中心性,从而摆脱它所带来的痛苦,同时大乘佛教的慈悲是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图根哈特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路径,只不过将分析哲学与存在哲学结合起来,过往的所有哲学都是“自我”中心主义,但是这种“我”却无法真正地面对死亡,而是不断地遭受着痛苦,这是“时间”给我的苦难,只有我融入了那给予我的被给予性的时候,我才能从中脱离出来。但是我不同意图根哈特的最终的结论,因为太过理想而失去了把握人类的根本特征。11-28
  • 竹吾
    前几节从语言的述谓结构出发来阐释“我”及背后自我中心性的秩序,个人基础较差,读来吃力,但略有启发。核心的“宗教与神秘主义”一节以作者所谓“第三人称”的方法回应“第一人称”的问题:宗教(放任)与神秘主义(否定)以截然相反的方法回应偶然性的问题,但以否定的方式追求自我解脱(神秘主义)的过程同样无法摆脱自我指涉性,陷入了某种矛盾(我追求无我?)之中。作者认为,避免神秘主义这一矛盾(超越自我中心性/自我相对化)的唯一可行途径便是为他人牺牲自己的,无偏见无利害的积极博爱或慈悲(作者对佛教的认识似乎主要来源于孔兹和铃木大拙),如作者所言,“只要神秘主义首要地是以自己的灵魂安宁为旨归,说‘我’者就无法成功地放弃自我。所以,菩萨的理想或许是神秘主义态度的最终唯一稳固的形式。”04-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