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建民(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内容简介

192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盡,留下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身為民國初年 最具聲望的學者,王國維突如其來的死亡,為當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極大震撼,對他的自殺動機,歷來更是爭論不絕、眾說紛紜。有人宣稱他是以遺老身份殉清、或為中國文化衰微而死,卻也有人認為他是經濟現實的因素而走上絕路。但人的死亡,能夠如此輕易歸結嗎?一位知識份子選擇告別人世,原因又真會如此單純?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王國維之死?又該如何在歷史之中,理解人的痛苦?

在《民國的痛苦》一書中,作者李建民重新探訪這個謎團,試圖理解王國維的生平、性格與他所處的時代,以詩意與富有情感的文筆,描繪王國維生前內心的幽憤、苦悶與哀傷,他所面臨的生活磨難、他與恩師羅振玉之間的矛盾糾結,還有對政治與外在環境日益增加的疏離與危亡之感。作者也指出,王氏死於一九二七年並非偶然,這是令許多人徬徨而無奈的時刻,在動盪不安、悲觀煩悶的氣氛中,知識份子一個又一個離去。絕望的一九二七,是集體自殺的年代,王國維不過是最具代表性之一人。

痛苦的故事是人的故事,也是歷史研究的不朽課題。透過王國維的死亡抉擇,本書呈現人性的複雜與歷史的暴虐,也反覆對「我們到底為何而活」這樣的根本問題,發出最深層的哲學叩問。


李建民(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春愁如雪不能消
    花了一个晚上读完,作者旁征博引来渲染死亡的意义,但是这种东西更像在表达自己的体验而王国维的,因此整体上里得枝蔓。读毕本书,王国维之死大概有如下之因素造成,首先王之身体问题,晚年的王竟然大便都是白色的,其次是与罗振玉的恩怨,读书人王国维依附于老奸巨滑的商人罗振玉,最后终于决裂,再次是作为清遗民的他,无论如何也找不清自己的位置。在1927年以前,王国维三次意欲自杀,均未成功,而亲人的逐渐离世折磨着王国维,1927年肃杀的氛围成了压弯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上如果说是外因,还有最重要一点在于,作为学术天才,王国维无论如何逃不开其精神折磨,他的诗写得很清楚:“试问何乡堪著我,欲求大道况多歧。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尽管王国维创造出了二重证据法,他也没有办法逃离对未知的恐惧。oh no,字数超了01-16
  • 李寻欢
    写得略散,反复的地方又多,感慨台湾学者写的东西好感性啊,学术味道跟大陆的截然不同03-02
  • 怒游
    枝蔓过甚,读之累人。05-06
  • 正始燕麦露
    更类似于作者读史料碎片化的读后感,个人情感切碎了叙事的完整性。读到最后才知道王国维对叔本华、尼采有直接的评论,作者在前面完全没交代,看得云里雾里。实际上作者征引他人研究常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多少有炫博之嫌疑,好几段没头没尾的“xxx师说过”,读着很难受。既然说到芥川龙之介,以这种旁征博引的体量应该知道《河童》是芥川直接交代自己自杀,以及对尼采、叔本华评论的作品,为何只薅着《心》呢?全书暗示王国维同性爱倾向、但不给出直接论证,最后反而说“是我先爱上您”的梦男态度很令人错愕,写史同也要有最基本的论证。或者说本书对目标读者的预设成谜?但尽管作者反复交代了对王国维相关的材料有充分的吸收,王的词作中亦不乏男女私情的作品,怎么是“在两段婚姻外与女人别无交情”呢?多少浪费了好题目。07-17
  • mate
    王国维自杀原因已经是老题目了。本书故意不遵守正常论文的起承转合模板,并融入个人经验和抒情,感觉是有意模仿法国思想家那种哲思札记的风格,但实际成果只让人觉得是喃喃呓语。文章不断引用各种文献、研究,但没啥脉络可言,有盲目堆砌炫学之弊。学问可以通过时间来积累,但文才不是,法国佬的美文没那么容易学。01-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