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胡英泽,男,1973年生,山西永济人,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华北乡村社会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等方向的研究。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内容简介

在历史学研究中,新史料的发现利用和旧史料的重新解读,对打破已有认识、建立新的解释框架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流动的土地》以大量的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和田野访谈为基础,研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环境下黄河滩田这类“流动的土地”,通过生态环境、区域社会、国家相互关系历史全面细致的呈现,尝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区域社会史进行新的诠释。


胡英泽,男,1973年生,山西永济人,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华北乡村社会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等方向的研究。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优雅骑士
    黄河小北干流生态环境的变迁产生了滩田这一流动的土地。滩田的边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要控制和利用好这一土地资源需要各层次的合作,由此造成了区域内超越血缘关系的村庄共同体的强大,即由村庄依靠集体权力对滩田资源实现控制,流动的土地成为固化的地权。滩田边界变化的频繁和对滩田资源的争夺引发了不同村庄之间的联合与冲突,冲突与联合使得各个层次的边界更加明确,自我认同意识得到强化。当纠纷与争夺上升为政治问题以后,国家力量开始介入对滩田资源的控制。围绕这一流动的土地,国家与社会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张力,由于制度安排的差异,控制与反控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国家从当地生态环境出发,通过行政、技术、法律、经济等手段实现对流动的土地的控制和固定,地方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区域社会内部的边界遂与更高层次的国家与社会边界发生关联01-31
  • Chillphone
    这本书可能想讲这样一些事情:特殊的生态造就了冲突的隐忧,滩地不稳定却肥沃,且部分来自原本计入纳粮田亩的地块,沿岸的人们垂涎于滩地,纷纷争夺滩地。冲突的隐忧强化了村内秩序和公共权力,滩地分配趋于均等化、契约化,公田为多,稳产地主为少(不过书中也提到部分地方“地权不均,地主不少”,可能有特殊成因)。当冲突扩大到村际乃至省际,国家就要下场,但是地方官未必谙熟滩田规则,国家与民间组织有着复杂互动关系。作者对关中模式的反思更偏于资料层面,与秦并不冲突,反而丰富了所谓“关中”的面相。此外,我感到清代国家管理滩地,重视确保“流动的土地”完纳钱粮,重视田亩税额勘定,具体管理则一任地方智慧。“皇权不下县”未必等于“县下惟宗族”,国权下县却不直面民众,这样的政治运作大概是相关讨论更需要关注的。08-29
  • 伊川夏
    内容有些散,前言写的不错12-11
  • 冰点
    目标宏大,落笔散而不聚,通读性较强,专业性较浅,全书更像是一本统计报告。从附录来看,调查和统计较多;从参考文献来看,基础资料依赖于正史、方志、鱼鳞图册、碑记、其他著作。因此可能和作者的专业能力较局限也有关系,无法从更深层的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作出研究。08-15
  • 卖锅买米
    绪论好于内容。立意不错,但阐释的却中规中矩。01-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