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没文化的韩
    过于典型与特殊的小区域,使得这本书反而精彩了不少02-21
  • 乌江亭长
    被豆娘删了短评。重发下【其一,资料匹配性;其二,吉尼系数计算的数据误读“份地”;其三,地册而非契约能否作为买卖率依据;其四,区域社会特质和经济史的认知】学术互撕看起来才有意思啊,哈哈。好吧我承认我是带着八卦之心,和想看秦晖老师犯错的低劣心态来的……|读了几章,好累,决定先去看小节,然后选感兴趣的部分详读了。龙门禹庙和荣河县镇水铁人有点意思;北方村落的姓氏宗族分类和作用;第六章有意思啊,从械斗诉讼看人们对土地的执念。终于有兴趣看一看苏文和金雁版本的关中模式差异了。不知为啥还想到了方方老师的某本涂改小说。不由扯开感慨一句:……囗囗囗囗03-03
  • 无路之国
    胡英泽老师牛逼!学区域社会史的时候presentation主题是山西水利与水权,把胡老师从2003到2018的论文都过了一遍,不得不说他对区域研究的驾驭越来越娴熟。04-14
  • 流惜子
    对地权问题和村落内部的权力结构的分析最发人深思,作者和秦晖的观点并不构成什么根本性矛盾,反倒为“地主阶级”作为一个被政治需要制造的概念这一事实提供了坚实的证据12-28
  • 卖锅买米
    绪论好于内容。立意不错,但阐释的却中规中矩。01-09
  • 冰点
    目标宏大,落笔散而不聚,通读性较强,专业性较浅,全书更像是一本统计报告。从附录来看,调查和统计较多;从参考文献来看,基础资料依赖于正史、方志、鱼鳞图册、碑记、其他著作。因此可能和作者的专业能力较局限也有关系,无法从更深层的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作出研究。08-15
  • 伊川夏
    内容有些散,前言写的不错12-11
  • Chillphone
    这本书可能想讲这样一些事情:特殊的生态造就了冲突的隐忧,滩地不稳定却肥沃,且部分来自原本计入纳粮田亩的地块,沿岸的人们垂涎于滩地,纷纷争夺滩地。冲突的隐忧强化了村内秩序和公共权力,滩地分配趋于均等化、契约化,公田为多,稳产地主为少(不过书中也提到部分地方“地权不均,地主不少”,可能有特殊成因)。当冲突扩大到村际乃至省际,国家就要下场,但是地方官未必谙熟滩田规则,国家与民间组织有着复杂互动关系。作者对关中模式的反思更偏于资料层面,与秦并不冲突,反而丰富了所谓“关中”的面相。此外,我感到清代国家管理滩地,重视确保“流动的土地”完纳钱粮,重视田亩税额勘定,具体管理则一任地方智慧。“皇权不下县”未必等于“县下惟宗族”,国权下县却不直面民众,这样的政治运作大概是相关讨论更需要关注的。08-29
  • 优雅骑士
    黄河小北干流生态环境的变迁产生了滩田这一流动的土地。滩田的边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要控制和利用好这一土地资源需要各层次的合作,由此造成了区域内超越血缘关系的村庄共同体的强大,即由村庄依靠集体权力对滩田资源实现控制,流动的土地成为固化的地权。滩田边界变化的频繁和对滩田资源的争夺引发了不同村庄之间的联合与冲突,冲突与联合使得各个层次的边界更加明确,自我认同意识得到强化。当纠纷与争夺上升为政治问题以后,国家力量开始介入对滩田资源的控制。围绕这一流动的土地,国家与社会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张力,由于制度安排的差异,控制与反控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国家从当地生态环境出发,通过行政、技术、法律、经济等手段实现对流动的土地的控制和固定,地方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区域社会内部的边界遂与更高层次的国家与社会边界发生关联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