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克?C.拜泽尔(Frederick C. Beiser),1949年生,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哲学教授,英语国家中德国现代思想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1987)、《启蒙、革命与浪漫主义:现代德国政治思想(1790—1800)的起源》(1992)、《浪漫派的命令: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概念》(2004)、《黑格尔》(2005)、《黑格尔之后:德国哲学(1860—1900)》(2014)、《厌世:德国哲学中的悲观主义》(2016)等,每一部著作都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曾于1994年获“古根海姆奖”,2015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就勋章”。译者简介: 张红军,197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现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审美虚无主义研究”(项目编号:17BZW061)。曾在《哲学研究》《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曾出版《虚无主义的平庸化——20世纪对无意义感的回应》(2016)、《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2017)等多部译著。

内容简介

《狄奥提玛的孩子们》是对被污名化的德国审美理性主义传统的正名。通过详细梳理从莱布尼茨到莱辛的美学思想,作者重申了德国审美理性主义的重要价值:美学的核心概念和主题应该是美;美存在于对完善的感知之中;完善存在于和谐之中,而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审美批评和生产由规则主宰,而规则是哲学家发现和系统化基本原理的目标。这些核心观念的思想根源,正是柏拉图《会饮篇》中讲述的狄奥提玛的教义,即美总是相关于爱,相关于永恒与完善之物,相关于真与善,相关于和谐,相关于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当代美学要想走出自身困境,就必须重新聆听狄奥提玛的教义及其哺育的审美理性主义思想传统,让美学重新与美相关,让美重新与真、善相关,让审美活动重新以和谐为目标,让艺术重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克?C.拜泽尔(Frederick C. Beiser),1949年生,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哲学教授,英语国家中德国现代思想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理性的命运: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德国哲学》(1987)、《启蒙、革命与浪漫主义:现代德国政治思想(1790—1800)的起源》(1992)、《浪漫派的命令: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概念》(2004)、《黑格尔》(2005)、《黑格尔之后:德国哲学(1860—1900)》(2014)、《厌世:德国哲学中的悲观主义》(2016)等,每一部著作都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曾于1994年获“古根海姆奖”,2015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就勋章”。

译者简介: 张红军,197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现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持国家社科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寒露
    莱布尼茨、沃尔夫到温克尔曼、门德尔松、莱辛,被称为狄奥提玛的教诲下的审美理性主义。自此之后,从康德到尼采,审美由客观问题变成主观的事情,狄俄尼索斯甚至剥夺了“共通感”这一理性主义的残存。拜泽尔希求通过重新审视审美理性主义为后现代美学提供良方,尽管这格外艰难。08-31
  • 怒歬
    很有想法的翻案。尤其是狄奥提玛vs.狄俄尼索斯,指出康德、尼采攻击审美理性主义的不足。这个根本一动摇,温克尔曼、莱辛的再解读就有说服力了。10-11
  • 里相玉
    失败的辩护呢,现在还有人相信“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话嘛?说尼采误解了温克尔曼,将其体系在异性恋标准下评判,这段真是笑出声。不过我确实赞同审美判断力需与客体重建关联,但这是不是真善美的联合,难说。12-14
  • 撒哈拉的小狐狸
    Prof. Beiser导师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和历史主义者,但我们都犹豫着给浪漫和超验留出空地。在哲学和诗之间摆荡。优秀的书籍,师兄优秀的翻译。03-14
  • Ginkgo
    整个对材料把握、提出观点的能力是很厉害…拜泽尔的学术写作真的很流畅11-2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