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作品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首届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优秀学术著作奖等。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内容简介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碌碌有为》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碌碌有为》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王笛,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等。作品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首届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优秀学术著作奖等。

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

代表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广姐
    “藏富于民”的观点自古有之,这便是从建国成功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坚持调动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其关键作用的核心思想,其目的便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它是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和全民参与的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微观史观和扎实的史料做支撑为我们讲述了研究了“普通人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落脚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核心理念之上。每一章结构清晰,有问题介绍,有详细的专题知识解答,最后又在章末详细总结帮助读者理解。掩卷而思,“碌碌无为”的自己似乎也在逐步成为“碌碌有为”的历史,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历史存在感。11-11
  • 神厨小爬贵
    我一直认为,阅读王笛师的著述,首先需要把握其所处的学术脉络,如西方新史学兴起以来的微观史与新文化史、基于欧洲市民社会诞生的“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以及延伸开来海外中国学史学界对“市民社会”的讨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贯穿其历史书写背后的史观,进而明白其每部作品层累递进的关系所在。这也才能理解为何《袍哥》在国内的出版会招致诸如“注水”一类的批评,中国的微观史实践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为何近年来王笛师特别反思传统历史书写的精英史观、提倡面向民众日常生活的历史书写的用意所在。10-22
  • Phantom
    第一章人口,就很表面,很泛泛。11-19
  • 某羊
    本书或许可以算是作者近年来推动社会史、微观史走向公众的一系列行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整合各类比较经典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及作者自身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讲义或教材的体例形式呈现了传统中国(尤其是宋元以来)社会的各个面向。但叙述上未免过于分散、概括和浅显,或许还是比较适合作为本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和高校通识课的教材吧(毕竟如后记所言,本来就是通识教育类音频课程讲稿)。不过总归还是有亮点的:对于二手材料娴熟的运用、对于文艺作品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作用的把握、对于基层社会融入乡土情感的挖掘(这也算是王笛老师一些列作品的特色了),以及特别是“图穷匕见”的结论——其中的观点,或许正是经过前850页事无巨细地叙述,并被2020年10月30日看过一系列糟心新闻的读者读到,方能产生如此振聋发聩的效果吧。10-30
  • null
    感觉是作者攒出来的一本书,打着「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的旗号,实际上就是把几篇论文和一堆小说的情节拆分成了不同的章节,按不同主题分别讲述一遍而已……看了这个作者的另一本书《袍哥》的书评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感觉这可能是这个作者的「风格」吧……以后尽量避雷这种攒书党。11-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