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盖伊·塔克曼 美国社会学家,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69—1972)、纽约城市大学(1972—1990)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0年转任康涅狄格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目前为该校荣休教授。
塔克曼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媒介)社会学、性别和高等教育,主要著作包括: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e Free Press, 1978), Edging Women Out: Victorian Novelists, Publishers, and Social Chan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李红涛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奥斯陆大学非常任副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

内容简介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及吉特林的《整个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处在整个共引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一视角在与框架分析逐渐融合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今日的新闻传播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Dou
    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04-06
  • 苏拉维西
    也许这本书在西方很有颠覆性,但在中国人看来它可能是对生活常识的系统阐释,即新闻是一种的特殊权力,它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客观真实,并对社会予以了重新组织。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它受制于特定时空,二是它被类型化处理以符合组织规范导致信息损耗,三是它被记者个人风格及其关系网络影响,四是不同层级的消息源决定了新闻的等级性,五是叙事手法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六是新闻生产系统内部的斗争,七是由于一国资本集团、政治权力、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尽管作者认为本书是一项知识社会学研究,我倒认为它以现象学社会学路径来诠释了李普曼有关新闻是探照灯的隐喻。本书翻译非常棒,译者悉心做了导读并增补大量脚注。不过缺陷在于,本书可能没有那么的“田野调查”,分析多于访谈,并且在阅读本书前最好观看一些影视剧以增进对美国传媒业及其生产流程的了解03-11
  • 经常用脑
    这版翻译好了很多,反而表示了内容的无聊,主要是理论和经验之间没连起来02-22
  • 是隅隅呀
    塔克曼在本书中指出,新闻是了解世界的窗口,事实上这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绝佳隐喻——塔克曼强调的是整体性的世界透过建构为人类所了解,因此眼睛为心灵搭建了一个框架。因此塔克曼认为新闻既是日常生活的内容,又是建构日常生活的工具。然而这样的表述仍然留有阐述新闻之表象与世界本质关系的痕迹,只不过塔克曼反对机械的反映论,即镜子式的主客关系。塔克曼相信新闻作为一种知识性的框架,具有一种优先于反映事实的建构能力,却也无形之中陷入了此在物的陷阱。而梅洛庞蒂基于存在主义现象学,在其作品中阐述了眼与心的关系,是要打破笛卡尔主义的科学思维,认为眼睛与心灵并非表象与本质的关系,梅强调,身体相较于精神,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后者只有通过前者才能存在。在这一层面上来说,新闻不仅仅是建构,也是一种先于社会本质的存在。02-11
  • 我刚才吃了米饭
    这本经典的价值在当下的价值也许不在于“现实的社会建构”,而是在于告诉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本质化一些东西。在“做新闻”之前的新闻是什么?数据还是以前财经记者口中的数据吗?有许多值得追问的东西。01-2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