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做新闻
反馈
书名
做新闻
作者
盖伊·塔克曼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300297286
出版年
2022-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标签
社会学
豆瓣评论
Blair
看得不太明白…以后二刷吧
09-11
rm
新闻的知识生产,如何限定和如何建构。隔了好久终于翻完,经典是经典。但我读不出更多的指向当下的意义了。
09-01
流年
如果能耐得住性子读的话…我觉得最后两章是全书的精华。通过强调新闻的知识/意识形态属性,提出它是一种历史性的“给定之物”,而这种“给定”本质上就就是知识的客体化过程,包括了空间/新闻网、时间/类型化、事实与消息源组成的事实性网络、对新闻价值的协商,以及议题成为新闻的过程,都是一种内化了的意义实践过程,这种客体化即是“资源”又是“遮蔽”,并最终指向了社会现实的正当化过程。以这种扩展了的视角,这本著作指向了更大的社会研究范畴。
08-08
zzcc
知识社会学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新闻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框架。因此,塔克曼理所当然地将新闻视作讲故事而不是陈述客观事实的事业。新闻具有公共性,并非因为客观,而是故事被传播、共享后的效果。换言之,新闻是借由使用社会和文化资源转化的“公共品”,它既是建构的,也正因此拥有了公共性。新闻将诸种可能相关的事实、消息源和共识关联起来,构成一个网络,在其中新闻得到了确认。在倒数第二章,塔克曼承认自己的理论视野来自“建构主义”,社会现实是建构的,而人会积极参与建构社会意义。社会建构论这种因为建构所以公共的思路,有一种理论错位的拙劣感。社会现象学是要找到一些根本的意象性结构,为日常生活奠基。而社会建构论借鉴舒茨和伯克、卢克曼的著作,却并没有说明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反而变成了一种虚构。
03-09
小鱼学长
重读经典,无需多说。读来畅快,思考良多。如需深究,仍必细读。
04-15
tavern
很好的引导我对当今新闻行业与社会运作重新的思考
11-22
Unnamed
“无论知识是认识的手段(人文与科学),还是遮蔽的手段(意识形态),它都镶嵌在社会情境当中,并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被唤起。这些相互构成的关系必然包含着人类的创造力,必然包含着权力。”;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如今仍有强解释力,可以称上是最好的一本新闻学教材,是社会学视角下的佳作,但同时也把新闻学完美地划归到社会学之下,如果能从传播学视角下来再看再思再作,是不是就可以很好地立定学科位置了哇……我满怀期待
06-04
昆图库塔
本来是准备听讲座之前看一下的,拖拖拉拉总算是看完了,对于讲座的内容倒是基本上都不记得了。对于本书也没有什么太多想说的东西,就是非常扎实的研究。因为很多东西已经变成新闻常识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太惊艳的地方,但这也正显示出在当时的洞见。另一方面,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起来反而有些平淡了。
06-01
彼黍离离
这版翻译很好,要是把老版旦大人的导语加上就完美了。哈哈哈。
01-20
我刚才吃了米饭
这本经典的价值在当下的价值也许不在于“现实的社会建构”,而是在于告诉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本质化一些东西。在“做新闻”之前的新闻是什么?数据还是以前财经记者口中的数据吗?有许多值得追问的东西。
01-29
是隅隅呀
塔克曼在本书中指出,新闻是了解世界的窗口,事实上这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绝佳隐喻——塔克曼强调的是整体性的世界透过建构为人类所了解,因此眼睛为心灵搭建了一个框架。因此塔克曼认为新闻既是日常生活的内容,又是建构日常生活的工具。然而这样的表述仍然留有阐述新闻之表象与世界本质关系的痕迹,只不过塔克曼反对机械的反映论,即镜子式的主客关系。塔克曼相信新闻作为一种知识性的框架,具有一种优先于反映事实的建构能力,却也无形之中陷入了此在物的陷阱。而梅洛庞蒂基于存在主义现象学,在其作品中阐述了眼与心的关系,是要打破笛卡尔主义的科学思维,认为眼睛与心灵并非表象与本质的关系,梅强调,身体相较于精神,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后者只有通过前者才能存在。在这一层面上来说,新闻不仅仅是建构,也是一种先于社会本质的存在。
02-11
经常用脑
这版翻译好了很多,反而表示了内容的无聊,主要是理论和经验之间没连起来
02-22
苏拉维西
也许这本书在西方很有颠覆性,但在中国人看来它可能是对生活常识的系统阐释,即新闻是一种的特殊权力,它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客观真实,并对社会予以了重新组织。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它受制于特定时空,二是它被类型化处理以符合组织规范导致信息损耗,三是它被记者个人风格及其关系网络影响,四是不同层级的消息源决定了新闻的等级性,五是叙事手法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六是新闻生产系统内部的斗争,七是由于一国资本集团、政治权力、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尽管作者认为本书是一项知识社会学研究,我倒认为它以现象学社会学路径来诠释了李普曼有关新闻是探照灯的隐喻。本书翻译非常棒,译者悉心做了导读并增补大量脚注。不过缺陷在于,本书可能没有那么的“田野调查”,分析多于访谈,并且在阅读本书前最好观看一些影视剧以增进对美国传媒业及其生产流程的了解
03-11
Dou
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04-06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