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著《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裡。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歐洲聲名鵲起,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當時不但有人撰寫《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更有人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1860年9月21日叔本華起床洗完冷水澡後,像往常一樣獨自吃早餐,當傭人再次進入房間時,發現他已依靠在沙發的一角,與世長辭。叔本華將所有財產捐給慈善世界,根據叔本華生前的意願,墓碑上除了刻著名字「Arthur Schopenhauer」以外,沒有多餘文字。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形而上學和美學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諸多方面。被認為受到他影響的著名人物有:
哲學家:尼采、沙特、維根斯坦、柏格森、波普爾、霍克海默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榮格
作家:托爾斯泰、莫泊桑、湯瑪斯‧曼、貝克特、斯韋沃、赫曼‧赫塞
藝術家:蕭伯納、華格納、馬勒
詩人:狄蘭‧湯瑪斯、波赫士
科學家:愛因斯坦、薛丁格、達爾文
譯者簡介
石沖白
其父石醉六為梁啟超弟子,自幼深受其父影響,並學習俄文、德文及西方自然科學。於德國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在南京陸軍大學教授德文,二戰結束後出任湖南《中央日報》總主筆、副社長,同時兼任私立民國大學教授,講授哲學概論、社會學等課程,以及湘雅醫學院拉丁文教授。期間出版了《生活的信念》、《中國史意》、《世界史意》等作品。53歲時開始翻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經典名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十八年後終於出版,至今不斷再版,被普遍被認為是最好的中文譯本,深受學術界好評。

内容简介

你想知道叔本華對我的幫助嗎?我只有這樣來回答你,他使我有勇氣並自由地面對人生,因為我的腳發現了結實的地盤。────尼采

無論經過多少世紀,這本書總是在書架上以備被取下一千次、一萬次。

人生是短促的,而真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的生命是悠久的。讓我們談真理吧。

這是叔本華獻給全人類的禮物,它的存在是全人類的幸福。

二十八歲那年,叔本華寫下了哲學的一切細節,

其後用盡漫長一生,解釋或補充這部偉大作品。

對於長期被人們忽視的歲月,他表示: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如今──他的名字已成為了偉大哲學的代名詞。

尼采、托爾斯泰、卡夫卡、愛因斯坦、華格納、佛洛伊德……他們全部都是叔本華的仰慕者

這位被稱為極悲觀的哲學家,以他的唯意志論和憂傷語調征服了無數後輩,就此點亮了人類思想的光輝歲月。

本書特色

王志弘裝幀設計

各界推薦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就想像父親教導兒子好了,那種話語不拘小節、誠實坦白而不失幽默,聽者洗耳恭聽,心中深懷愛意……只要一聽到他的聲音,馬上就會感受到他的健康與力量,我們好像到了一處森林高地──在這裡,我們深深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整個人感覺耳目一新,重又充滿生機。」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叔本華說:『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這句話從我青年時代起,就對我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啟示;在自己和別人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得到安慰,並且永遠是寬容的源泉。」

托爾斯泰(Leo Tolstoy):「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這種陶醉、愉快是我不曾體驗過的……我一邊讀著叔本華的書,一邊就在想:這個人的名字怎麼可能還不為人所知呢,這簡直是讓人無法想像的事情。」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倘若要我選出唯一喜歡的哲學家,我一定選擇他;倘若宇宙之謎可以用語言來概括,我認為那種語言就存在叔本華的著作中。」

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我現在僅僅在研究一個人的著作,他像上天的餽贈一樣降臨到我的孤獨之中。他叫叔本華,是康德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25歲發表了認識論的名著《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裡。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歐洲聲名鵲起,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當時不但有人撰寫《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更有人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家。1859...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arvatus
    Remark: 2018 Baccalauréat philosophie12-22
  • 蔡咏鍀
    装帧设计上很有意思,内容上是与商务印书馆同一个译者的版本完全一致的。04-13
  • 蜡笔小毛
    花了二十多天啃完,觉得此书能救命。02-03
  • 非虛構
    “原因”一词在哲学著作中有奇妙的历史。有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创造意义的原因,它使一事件得以产生,并使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原因一词常常涉及事件世界以外的东西(诸如上帝)它担负着世界的创造和连续性。但是原因还有另外一个意义,虽然它最初不是来自休谟,但是,从休谟时代起,它在哲学中一直广为应用。这就是现象世界事件之间稳定结合的原因;在世界之外也许有世界的原因,人们认为它不受认识支配,而受信仰支配。它是宗教意义上的原因。康德谈及意志的自主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事件世界的一部分,只不过结果属于事件世界-躯体的运动。躯体运动的顺序是事件(或表象)的顺序。它在上述的第二种意义上服从因果分析。但是由于意志不是现象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的活动不属于科学分析的范畴,故而负有责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承认康德的意志概念。11-22
  • Brill8023
    202362 叔本華的哲學是基於對康德的批判,他最大的貢獻是闡述了因果律和時間、空間的關係,統合了主觀和客觀,論證了“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從這一點來說,比康德更進一步,康德的哲學卡在了“物自性”和有限理性,讓人覺得悲觀,人始終只能認識那個作為現象的“陰影”,只能認識“概念“,而不能認識本質;叔本華加碼人的“意志”的重要性,認為世界是意志的客觀化表象,但是坦白講,“唯意志論”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完全忽視了“自在“的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對康德的批判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主觀的一元論還是欠缺一些說服力。或許可以嘗試同時關照主客觀,並上升至哲學層面的“現象學”態度?p.s. 不太喜歡叔本華對康德批評的口氣,很像一個頑固不化的老人,真的是很啰嗦,他總是在說康德有多啰嗦,自己並沒有好到哪裡去。06-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