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 )

内容简介

❉ 诺奖得主帕慕克构思四十年的力作,深度思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近年最值得一读的外国文学作品!这部充满悬疑色彩的史诗,讲述了追寻正义的英雄与面对死亡的恐惧相互缠斗的跌宕历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陆支羽
    4.0。不如预期。1.瘟疫暴发后,这些疯子突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比疯子更癫狂、更纠缠不清、更让人反感和恐惧的瘟疫狂人。2.因为害怕把噩梦说出来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人们要么缄默不语,要么编造谎言麻痹自己。3.恐怕只有诗人而非历史学家或小说家能描述城里弥漫的那种绝望。这是一种使人无法谨言慎行、无法深入思考、无法采取行动的绝望,是一种“我们终究是死定了”的宿命感。4.亚洲的一些宗教中,人们可以通过尸体燃烧时烟雾的颜色和浓度来判断死者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是正直的人还是邪恶小人。5.我们所处的时代,狂热的民族主义正逐渐抹消历史与文学、神话与现实、颜色与意义之间的差异。11-09
  • malingcat
    号称有福尔摩斯的反侦探小说。号称有历史人物的伪托虚构。号称革命领导人的普通读者。号称国旗的商标。号称必然的各种偶然。明格尔如何进入历史叙述?作家手把手教,这一课叫做:认识历史。11-18
  • bookbug
    尽管小说的构思由来已久,但要说帕慕克完全没受这三年近况的影响,也是不现实的。只不过瘟疫对他而言更像是个背景或由头,是用而非体,是薄伽丘而非加缪,是人物的熔炉、情节的催化或历史的推手,帕慕克要写的,仍是纪事与虚构的交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这点在前半部以命案为幌子展开的叙事中还不太明显,到了明格尔独立呼之欲出时逐渐清晰:从一个国家的诞生,到忍看朋辈成新鬼,再到城头变换大王旗,数百年来民族主义的沉浮与兴衰,在明格尔这座孤岛上不断重现,小说主线也戛然而止,至于后事的交待在我看来可有可无。不过,读本书时我恍惚有种小时候读大仲马的感受,很熟悉也很亲切,而彩蛋中帕慕克也仿佛心有戚戚般安排了《基督山伯爵》失落章节的彩蛋以及与书中核心情节之一的呼应,读之会心。11-16
  • 欢乐分裂
    常见元素一应俱全——虚实相间的叙事体,追溯奥斯曼帝国斜阳落幕的心绪,(一度隐没的)悬疑线索穿行始终是隐秘动机,细密画般精致连缀的群像书写,大体量覆盖下的时间漫游和空间置换,华彩爱情的惊鸿一瞥(为卡米尔与泽伊内普的短暂美好落泪);读这般长幅画卷般的大部头,适合舟行波上、沿路看景的节奏去观摩明格尔岛——它凝缩着人类社会面临瘟疫的百态全景,政权更替导向的思潮变迁(各种体制几乎轮流上演一遍),多元宗教/文化在同一块土地上如何撕裂或共存,几乎可算是微型的、缩减版的历史进程。全世界盛行的民族主义之风+疫情困局,是虚构的寓言/预言,更是现实的拟态,也许会并不惊讶地发现历史与文学是如何互相抄袭,老调重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最终见证战胜瘟疫并全身而退的是温和改良派的女性+务实派专业领域人才,很妙。12-09
  • AMMO
    按照时间来看,其实《瘟疫之夜》和这三年肆虐的疫情只是巧合,而帕慕克也是从历史的维度来塑造当时发生的种种现象和抵御病毒的措施,因此,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照进现实的奇妙读感11-0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