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记者、作家、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哈佛尼曼学者。从2010年起周游世界,尝试一种融合时事、历史、智识讨论与人文地理的叙事文体。作品两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三次获腾讯华语传媒年度盛典单项奖。曾出版个人作品集《子弟》。

内容简介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이레
    30/ 读到第八章我整个人已经生出晕乎乎之感,仿佛双脚已经踩上了西进之路的泥巴。最开始觉得自己的大学有些白读了,但转念一想,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读了一点书,那么这个学也不算白读了。05-11
  • 布塔
    可能是一点偏见,感觉在路上的生命冲动要大于书写本身的意义。几十万字很厚的一本书,读完却还是觉得不足够。过去那一代的学生,无法不思考生命的意义,即使随后被卷入时代洪流,这一叩问的声音依然没有湮没。而我们迷茫又自缚的当下,究竟有无回响,依然成谜05-16
  • 西窗随笔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是一本跨越时空的寻路中国,不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同一条路上寻求出路,个人的路和国家的路。全书跋涉三千里,但读完后,触动我最深的三处却皆与跋涉无关。一个是沈荃之死,“唉!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干……。”一个是林徽因旅途结识的八位飞行员接连牺牲,遗物一一送往林徽因处,大恸。还有一个是拿着两毫钱,要跟着去昆明的小姑娘,又不得不转身回家。“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除了读书,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始终是个问题。知识分子一定要与大众的情绪保持疏离,才能获得独立思考。但疏离一定要是在倾听、理解、关心、同情基础上的,不然的话就不是疏离而且隔离。西南联大师生的三千里路,就是从隔离到走入,理解民间疾苦,看到真正中国的过程。这也大概是本书从未偏离的一个主题。05-24
  • Miss_Cynthia
    这沮丧的一两年里少见的一次鼓舞。04-20
  • Olivy
    《收获》节选版。1.对林徽因艰苦岁月表示惋惜,想想当年风光,恍如隔世。但在迁徙途中,能吃猪肺治病,也是奢侈。2.对湘西、贵州路途那段的阅读感受只有艰难二字可以形容。赶尸、巫蛊这些耸人听闻的材料,作者都似乎以“新闻”的角度提到,没有挖掘,也不知道放在文章中的意图,好像只是为了吸引眼球。3.作者一直以“崇敬、神化”的视角看西南联大,这个出发点就似乎有问题。文中被推为圣人的闻一多,在沈从文《八骏图》里,其实是成天吃补肾药中年男子。4.文中提到南开男学生是最“chic”的,隐约觉得有作者夹私货,看简介果然如此。“青楼里弹琵琶”的总结十分恰当。5.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社畜生涯的反思和对体制局限与缝隙的思考,既走心又有力度。05-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