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国强,1948年生于浙江,1953年迁居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8年夏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内容简介

我是沿着曾文正公、胡文忠公、左文襄公、李文忠公,……沈文肃、彭刚直、丁文诚、曾忠襄、刘忠诚、张文襄、翁文恭,以及李越缦、王湘绮、盛愚斋、张季子等等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诗文,具体地进入19世纪中国士大夫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和判断……

在晚清中国的最后五十多年里,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前后相连地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而来,成为士大夫中自觉地身当其;中者。与曾国藩之能够以人格超越事功比,李鸿章则是因事功淹没了人格而见弱……

曾国藩和李鸿章出自中国人的三千年历史过程,又在时势的逼迫之下成了回应世界历史过程的人。他们徊徨于两个历史过程之间,这是一种深深的历史困境和个人困境……他们在数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是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悲哀越出了一己之私,因此这种悲哀便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杨国强

杨国强,1948年生于浙江,1953年迁居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1988年夏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愚公
    杨国强还是受现代化思路的影响,始终脱不了陈旭麓等人设的局,所以才会有这种感叹,站在朝廷角度上,曾李虽有功,但恐怕过错更多。从二十世纪的历史来看,地方藩镇正是国家现代化的障碍,所以曾李的评价,我想将来会持续走低。知我罪我但俟来者。04-14
  • 東寫西讀
    杨国强在《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描述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批中兴名臣在“千古未有之变局”的个人困境和历史困境。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最后绝响,曾国藩从一代理学名臣摇身变为“曾剃头”,其内心困顿可想而知,而欲国家自强求诸国富强之术,与传统的儒家义理抵牾,又是其无法解除的困惑和矛盾。而李鸿章看到的中国已是由变局而入危局,临终之际遂死不瞑目。他的故吏门人周馥记下了当时的场景:“比之,相国已著殓衣,呼之犹应,不能语。延至次日午刻,目犹瞠视不瞑,我抚之,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须臾绝”06-16
  • 深湛
    乾嘉以降,处于中西交冲的中国人大概都会经历一方面面对一个经验之外的世界,即西方之强势,同时又因之身在中国社会的剧变之中久苦于心长力绌,最终大多走上了一条中庸之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李鸿章游孔林时说过:“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或许,完全不懂得传统文化,倒未必是件坏事。至少,不会犯“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之类的逻辑混乱。书中生僻字甚多,行文古朴,慎读。08-07
  • 恪彥
    评曾国藩的文章,虽然写得早,但都到写到了,佩服.《军功官僚的崛起和轻重之势的消长》一文看得我相当凌乱,这咋悦读来~12-13
  • ·
    杨老师的文风独树一帜,从书名就开始了。作为其思想史厚积薄发之作,值得一读!03-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