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茨维坦•托多罗夫为法国符号学家、思想史家,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作品包括:《符号学研究》、《什么是结构主义》、《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幻想文学导论》、《散文的诗学》、《象征理论》、《批评之批评》、《征服美洲》、《我们与他人》、《面对极端》、《不完美的花园》、 《责任与愉悦》等。曾获奖项包括: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铜质奖章,法兰西人文院Charles Lévêque 奖,法兰西学术院首届 Maugean 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08年社会科学类),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
托多罗夫前期和中期(1963—1972年、1972—1981年)专注于文艺理论,前期与罗兰•巴特等人同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期反思结构主义,是巴赫金文艺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1982年开始转向文化人类学及思想史研究,思考不同的人、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新阐释法国和德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批评西方的殖民政策、政治和经济扩张政策等。本书是托多罗夫后期学术研究的标志性著作。
卢苏燕,新华社译审,曾长期在法国、比利时、喀麦隆、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工作、学习,翻译作品涉及历史、政治、社会、人文等领域。陈俊侠,新华社主任记者;林晓轩,新华社副译审;二人曾分别担任新华社常驻巴黎分社经济记者和社文记者。

内容简介

《征服美洲》首次以文化交流、冲突为中心视角对西班牙征服美洲这一历史事件进行阐释,以探险家、征服者、不同时期传教士共四类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研究了新旧世界这一历史性相遇的不同进程中“我”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西方基督教的传播、罗格斯中心主义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导致殖民者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将对特定知识的控制转化为权力,并用知识的生产强化固有的权力结构。作者带着强烈的道德诉求呼吁深入反思这类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历史债务,这对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社会有重要意义。


茨维坦•托多罗夫为法国符号学家、思想史家,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作品包括:《符号学研究》、《什么是结构主义》、《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幻想文学导论》、《散文的诗学》、《象征理论》、《批评之批评》、《征服美洲》、《我们与他人》、《面对极端》、《不完美的花园》、 《责任与愉悦》等。曾获奖项包括: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铜质奖章,法兰西人文院Charles Lévêque 奖,法兰西学术院首届 Maugean 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08年社会科学类),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

托多罗夫前期和中期(1963—1972年、1972—1981年)专注于文艺理论,前期与罗兰•巴特等人同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中期反思结构主义,是巴赫金文艺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1982年开始转向文化人类学及思想史研究,思考不同的人、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重新阐释法国和德国...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Camille
    比起他的同胞,哥伦布反而更像蒙特祖玛,当与神而非与人的交流占上风,他们便处于一个不存在他人的绝对自我世界,异己的存在只能是神或者畜生二选一科尔特兹和拉斯卡萨斯是第二个对子,前者的言语就是他的第二枪炮,让语言成为帝国的伴侣,科尔特兹残暴却对土著有非凡的号召力,后者真诚的同情和保护印第安人却并不了解他们,原始人纵然高贵却只能归于帝国的教化,两者一齐构成殖民主义的两个面向接下来是一连串程度不同的文化混血儿,从德巴卡,兰德,杜兰,萨阿贡,土著文化与西班牙基督教的内在张力让他们一步步成为最早的墨西哥人07-05
  • Minnaloushe
    相当精彩的一本书,理解性的收获不多,知识性的收获不少。作者说本书并非历史作品而是讲述道德,在我看来,只有讲述道德才是好历史,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对西班牙人早期征服美洲所做的一个观念史的考察,表明西方人面对美洲这个“非我”所反射回来的自我的反思考察。分别以哥伦布、科尔特斯和拉斯·卡萨三人为点串联起西班牙对美洲的认识,以这三人的文献为依据,夹叙夹议,同时也考察了同时代人的文献和观点。此书的写作可以是对标萨义德《东方学》的《西方学》(这么说应该不过分吧?!),阅读体验很好,唯一的缺点是校对,不少错别字,最后,让我认识了托多罗夫(名字好难念……)10-28
  • 建议《征服美洲——他人的问题》《忧郁的热带》《消失的足迹》连着看。06-06
  • 一颗猴赛雷
    翻译文笔可真够差,这就是新华社员工的水平吗,中华民族老祖宗看到这译本都要后悔造字了吧07-06
  • Títí
    结语写的真好,读得整个人忧郁了起来…04-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