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米勒

内容简介

“你知道这些报案代表什么吗?”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毒妇脸少女心。
    在两条主线中穿插并行的,不仅仅讲述罪犯如何作案,心理状态的变化和犯罪事实、程度的不断“升级”,也有对两位优秀女警官如何坚持不懈追捕嫌犯,最后联手破案的过程的细致还原,以及性侵受害者们她们的情绪、身份的转变,整个阅读过程有着极强的“临场感”,也让读者不断地陷入对于“身份的判断”之中,疏漏、平衡,写法恰到好处。书里并不止一种恶,还有社会之恶、人性之恶……简直对阅读时的心理体验造成极大的震创。11-22
  • 7
    今后也会不绝于此,要知道这样一个一个的案子无论轻重都会以最决绝的方式夺取受害者的永远。我同意书中说的在此类案件中,一定程度上需要要将案件与精神病学相结合,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指责任何受伤害的一方,不是她/他们太过脆弱而被侵害,更应该让那些成为“标本”的加害者成为呈堂证供,以警示所有迷失乃至释放心中恶魔的后人。11-12
  • 林深不见狐
    她勇敢了一次,说出真相,对着她认为会帮助和拯救她的正义英雄警察们,可换来的是质疑、审视,甚至还有被“受害者有罪论”堵塞了脑袋的不屑与嘲讽。创伤后的记忆本就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一遍又一遍的盘问,以及那可笑至极的所谓盘问技巧,佐证证词出现前后不一致。你们究竟是能帮助他的正义警察?还是徒手撕大她伤疤并带上诡异笑容的刽子手?让我想起上一次看《黑箱》,也是这种感觉,她们遭遇了身体、精神和心灵的三重伤害,为何连求助都变得无力而绝望呢?知道最绝望的是什么吗?——你看到的只是玛丽的故事,但还有千万个玛丽的故事,不为人知。07-06
  • 一叶飘零
    阅读之初,随着作者追寻强奸受害者经常面对怀疑论的历史根源,而对性侵案受害者所受到的歧视深感震撼,没有所谓恰当的被害人反应,也没有所谓的受害人标准形象,我们不应该讯问受害人,我们也不能以受害人的反应去怀疑案件的真实性,证据胜过假设,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刻板印象。也许强奸案离我们的生活尚远,我们可以吃着人血馒头谈论,那么在我们自己身上,是不是也跟奥利里一样用博学的现代主义理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引用着高深的理论转移自身的罪恶感,而完全不知自己的轻忽对他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11-10
  • 山并~脑袋大
    对女性的歧视和恶意如果得不到纠正,看待强奸犯罪的视角就永远是偏颇的!这本书特别好的地方是访谈对象不仅有受害人,还有经办这些案件的警官。没有只采用其中一方的说法,而是表明在厌女社会的普遍情境下,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书里甚至还有罪犯的侧写,他知道自己有毛病,他甚至想弄清楚这种毛病的根源。罪犯母亲的一句话说的特别到位:我是他的母亲,我把他养大。如果不是我做了某些事,那应该就是我没做某些事才造成他这样——请所有养孩子的父母亲都把这份责任感学起来11-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