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溢 198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唐宋史、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礼学思想。2010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先后在《国学研究》(北京)、《新史学》(台北)、《汉学研究》(台北)、《清华学报》(新竹)、《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台大历史学报》(台北)、《复旦学报》(上海)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书评二十余篇,并曾受邀在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访学、讲演、参加学术会议。

内容简介

西晋以降,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皆采取五礼的架构。作为五礼之首,吉礼以制度化的祭祀礼仪为主体,是帝制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深入把握吉礼制度的内在逻辑,从大祀、中祀、小祀的纵向结构和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释奠先圣先师的横向结构出发,主要通过三祀制度、郊祀礼仪、太庙祭祀、释奠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来检讨唐至北宋吉礼的变迁,并且探究其在中国礼制史上的位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项研究揭示了唐至北宋时期吉礼体系的连续性,从中亦可看到吉礼制度与政治秩序、权力观念、思想学说、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以制度史研究为本位,兼顾制度与思想的互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望对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朱溢,198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唐宋史、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礼学思想。2010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先后在《国学研究》(北京)、《新史学》(台北)、《汉学研究》(台北)、《清华学报》(新竹)、《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台大历史学报》(台北)、《复旦学报》(上海)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书评二十余篇,并曾受邀在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访学、讲演、参加学术会议。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马上到站
    果然读礼仪类的就要睡着……12-30
  • 小布
    唐宋吉礼背后的政治因素。“三祀”在整合神灵体系,加强国家对于宗教控制的作用;天地祭祀分合和皇帝亲郊背后皇帝与权臣、中央和地方政治权力之间的强调和控制;庙数和太庙制度变化背后皇室私人化亲亲原则的强化;孔庙释奠礼仪背后对于道统的争夺与构建07-01
  • 迟权
    学术史回顾做得比正文好。选读一二三六章。主要对吉礼细节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对一些礼仪作了纵向梳理。但是,作者在解释这种纵向变化的时候,试图用“强化皇权神圣性”“制造合法性依据”“《周礼》的导向作用”等等简单的话术来概括,导致很多细节处的逻辑难以自洽,甚至有些许自相矛盾处,例如何以武则天称帝后才采取天地合祭的方案?为何苏轼执意从经典角度反对天地分祭?为何原先搁置分祭方案的现实因素到了徽宗时不再成问题?总而言之,本书的政治史论述几乎是浅尝辄止,颇有我高中回答历史论述题必写“强化统治”之类套话的感觉。09-05
  • 薠蘅
    述而不作。受日本学者影响较大。09-09
  • 黄金的马场
    解释过于平淡,几乎沦为梳理性工作,谈不上研究。大部分议题来自于前人,但也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性突破,甚至部分解释逊于前人,比如宋代皇后祔庙不论嫡庶问题,吴丽娱从中古皇权形态角度进行的解读很好,作者似乎有意避开吴氏,整出个私家化,自相矛盾,如果太庙私化,皇帝何不只升祔自己的母亲?画虎不成反类犬。值得肯定的是学术史梳理的还不错,但显然作者没能从学术史中汲取足够的养分,选择「吉礼」作为研究对象也缺少反思性,讨巧罢了。这本书和复旦仇、徐放在一套丛书里,真是不匹配。09-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