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理查德•韦斯特 波士顿爱默生学院传播研究系教授。理查德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理查德自1984年开始任教,教学和研究兴趣广泛,包括家庭多样性和师生传播。他从研究生时期开始教授传播理论,以讲座形式面向超过200人授课。理查德曾获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传播领域杰出校友奖。他是多本传播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理查德还曾获得东部传播学会(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ECA)颁发的杰出服务奖,他在该组织担任研究员,并曾在2008年担任主席。
林恩•H.特纳 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马凯特大学的传播研究教授。林恩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自1985年开始在马凯特大学迪德里希传播学院教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在来马凯特大学之前,她曾在爱荷华州立大学以及艾奥瓦州两所高中任教。她的研究兴趣包括人际传播、家庭传播以及性别传播。她曾获得多个奖项,例如马凯特大学传播学院杰出研究奖。她与帕特里夏•沙利文合著的《从边缘到中心:当代女性与政治传播》(From the Margins to the Center:Contemporary Women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曾获得传播、语言与性别研究组织颁发的年度图书奖。林恩还曾担任中部州传播学会主席。

内容简介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传播理论。《传播理论导引》清晰、直接地解析理论,提供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实例与应用,帮助读者学到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且爱上传播理论。《传播理论导引》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对传播理论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具备传播理论背景的读者。作者用30章的篇幅,将传播理论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修辞学)、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六类加以详细介绍,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阅读《传播理论导引》后读者将了解,理论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我们的经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理查德•韦斯特 波士顿爱默生学院传播研究系教授。理查德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理查德自1984年开始任教,教学和研究兴趣广泛,包括家庭多样性和师生传播。他从研究生时期开始教授传播理论,以讲座形式面向超过200人授课。理查德曾获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传播领域杰出校友奖。他是多本传播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理查德还曾获得东部传播学会(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ECA)颁发的杰出服务奖,他在该组织担任研究员,并曾在2008年担任主席。

林恩•H.特纳 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马凯特大学的传播研究教授。林恩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自1985年开始在马凯特大学迪德里希传播学院教授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课。在来马凯特大学之前,她曾...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云水暮
    个人认为第一部分是精华所在。第二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很多传播学理论,叙述方式很像《社会心理学》,非常适合用于勾画理论地图或者向大众科普。相比此前看到的一些教材,不可否认这本书更加详细和充分地推介了不同的理论,但它也更鲜明地揭示了传播学研究中理论的松散与庞杂,乃至所立足的范式也是千差万别。前几天张涛甫发表《成长的烦恼》批评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知识漂浮物悬浮在学科地表”,其实这本身和传播学科本身的范式分裂密切相关,这些理论本就来自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之中,强行试图用传播学统摄和吸附它们,它们当然只能悬浮地堆积在“传播学”的浮木之上了。11-05
  • 是隅隅呀
    很基础的入门佳作,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改变了过去5w框架的叙事模式,而采用了自我、人际、群体、公众、媒体与文化的角度,然后再用“经验—诠释—批判”和“修辞—符号—现象—控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批判”的角度去整合与审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过于入门而丢失了传播学的深度,尤其是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析,实在是太浅了(媒介环境学居然只占了一节的部分)。男神的翻译依旧不错~05-22
  • 隐生
    很多可爱的小故事和漫画,可供拓展,关键在思维方式,不提供终极答案。保持开放的同时,突出“传播”给予其他学科的贡献。译者注很用心。06-22
  • 春山噤
    读刘海龙老师译的书是种享受,看完后觉得走进了一个更大的传播学世界。08-21
  • 勺九
    适合做入门教材,适合于初学者掌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地图。但文化研究一章实在有些单薄。08-2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