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较具国际影响的几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19年和1946年分别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一直任职到1953年为止)。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而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内容简介

在汤因比的历史观中,宗教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认为宗教对于认识人类本性、纠正人类的自我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是汤因比论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可以说集中概述了作者的全部宗教思想。全书分两部分,分别是“高级宗教的萌芽”和“宗教在西方化的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宗教在世界历史及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及其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着重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可以用高级宗教的振兴来解决西方社会的危机。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较具国际影响的几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19年和1946年分别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一直任职到1953年为止)。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而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Janus
    本书应该是我这几年来读的最艰难的一本了,很多章节反复求证和思索才能理解,但确实不负大师之名。从历史的视角,在文明的框架下,系统描绘了人类宗教的起源、演进、分化与衰退(?)。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生物设法使自己成为宇宙中心的本质冲动与对其他造物及所有生物生活、动作、留存于其中的绝对存在的本质依赖之间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上下求索于宗教也因此似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然而谁也无法真正描述或者证实绝对实在(抑或是绝对的安慰)的存在,到头来依然可能是一场空。唯有爱一直持续,可惜谁也说不清楚到底爱是什么…10-21
  • 丛林宜歌
    在深入研究人类宗教史和对比现存高级宗教之后,汤因比在去世前表示:一个全能而又慈爱的造物主(神)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最终没有跌入不可证明的信仰行为之中,但唯独对爱俯首帖耳,在这个意义上,牺牲自己的基督也好,有情众生的菩萨也好,《道德经》里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道也好,都是这种爱的表现形式,照亮世上所有求索的灵魂。03-24
  • 江寒
    这本书有两个预设条件是很有意思的—人是需要一个最高的精神存在的,人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从偶像崇拜到高级宗教,再到古希罗文化的复兴、世俗化的推进。可以看到宗教虽然在式微,但是人总是在寻找可以补齐精神世界的缺口那一块拼图,人需要一种可以协助自己克服对死亡和苦难的恐惧和让自己感受到力量的精神存在。而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则在影响着对人们精神存在的选择。 书里有一句话让自己印象很深刻“哲学不能打动普通人的心灵,因为它是通过理智的精英自上而下传达给他们的,是用理智的科学的语言而不是心灵的诗性的语言传达给他们的,还因为这种传达有一种敷衍塞责,而不是出自于全心全意的爱的冲动。” 说到底,我总感到不是人皈依了宗教,而是宗教或者其他任何被神化的存在在人的心里找到了个可以嵌入的缺口。07-17
  • 波儿
    “我们将看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有两个共同的直觉。它们都把痛苦理解为在唤起慈爱和怜悯之下行动的一个机会,而不是对痛苦作无谓的抵抗,徒使自己受到损害。并且它们都相信人的这一理想是实际的,因为最高的存在以自己忍受痛苦证明了他对这个理想的忠诚,为人类指明了道路,而痛苦则是奉行慈爱和怜悯的必然代价。”12-14
  • ZZH
    晦涩,但是仍然能学到一些表面的知识07-2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