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文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专研晚清史、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著有《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内容简介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本书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也勾勒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驻美公使陈兰彬、驻英公使汪大燮、风云人物康有为、外交总长陆徵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揭示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百器徒然
    身为茅海建的弟子,李文杰继承了其师朴实易读的文风,整本《日暮乾清门》涉及到晚清人与事。首先是制度流变下的人,勤政的皇帝、军机处与总理衙门、驻外公使,制度不断演变,个体不断适应,潮流之变,非个人所能抗衡。其次是新材料下的人物新面孔,无奈的醇亲王、欺世盗名的康有为、背负骂名的陆徴祥,言而有据,新见迭出。可以从中管窥历史的复杂与多样。还有就是大历史的边角料。总理衙门的考卷、美国宪法的中译本、清帝退位诏书上的署名,这些等闲间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李文杰的挖掘之下,都变成了能折射大时代的小水滴。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背后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分析角度,“资讯不完整,则判断无意义;判断不依专业,则结论无价值。对于历史研究而言,资讯就是史料;史料搜集与解读不到位,好的想法或许就只是一个想法”,深以为然。10-10
  • 竹圃
    昨日入手。作者将自己数年来晚清制度与人事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呈现,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尽管通俗,但内容扎实,心得颇多,相信专业人士和晚清政治史的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不少。07-02
  • BBpanda
    对之前那本外交官的专著就印象深刻,也写过评论。深入浅出,专业兼顾可读性。08-12
  • 阅湖
    此书所辑虽都是“通俗但又不失论据”的小文章,但所谈却在在为政治史中的大问题:政治系统的信息流转,外交部门的专业程度,不一而足。更可贵者,作者行文毫无制度史常见的枯燥之弊,反而多能透过制度体悟背后人情(如“相如白璧完能否”一篇)。真不愧茅门高足。07-23
  • 千无千
    作者在序言里的反思的问题,完全切中了自己当年为何没有选择读博,而是走到更加务实的一线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期刊文章完全偏执于提出元理论,用完全哲学性的话来表达,最终在看似完美的理论建构下,失去了对国际关系现实问题关切。这种理论对实务的“鄙视链”也让一些研究的表达更缺少了“人话”,也如作者所言让文章仅仅停留着知网的下载目录之中。回到书本身,完全做到历史和通俗的平衡,对于清朝文书流转、机构演变、层级汇报、文件署名等问题做详实历史考察,最大感受是中国政治制度从未有过“断裂”,如今体制内的上下层之间汇报的人情世故、文件批阅语言的门道讲究、非正式机制的机构化、署名的前后顺序,都是更其相似,只不过那文件开头的批阅变成一个圈罢了。08-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