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diósardour
    原真还原的基本精神是要还原到的“直接原本”的被给予之物,还原到最实在绝然的层面,即具体自我或个体自我的层次。或者可以形象地说这是一个灵魂附体的过程,是对普遍性自我的个体化诉求。这个原真领域仿佛是一个自然主义的世界,一切成为时空中的物体,他人、自我皆然。这里的关键是自我的身体化,身体的客体化、肉体化;并由此使自我的“这儿”成为世界的中心。胡塞尔在这样做时,并非已经有了交互主体的预设,而是还原到世俗世界、自然世界,或准确地说“生活世界”。虽然有“众多的”先验主体,而交互主体的世界却毕竟是在一个“先验”领域中。胡塞尔依然观点明确:主体性确是“只存在于交互主体性中”,但后者毕竟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在将身体肉体化的时候,由此还原或回溯到了事物感知层次的自然世界。03-01
  • Urbino
    一学期的课就讲这一本书,算是精读了吧……【居然好意思12-17
  • 默雨
    这种“隐秘的冲动”,胡塞尔刻画的很深刻。11-21
  • iamwhati
    相对好读的一本,探讨了交互主体性的问题。11-22
  • LoveYumi
    我在想,“统觉”这个意识本身是如何被构造的。如果不探究这一点的话,那么作为纯形式概念的“统觉”成了有关意识构造的解释中的一个遁词,这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我想能否用积淀现象来解释统觉的形成——当然,“积淀”现象本身也是需要解释的。因为统觉如同感知一样,是一个有“厚度”的概念,就像英美哲学传统中称这类现象为“巧知觉”(smart perception)一样,它本身是可以被添加东西进行增厚的。至于积淀大致能否分为两种:作为形式的积淀和作为内容的积淀。前者是成为立义行为的一部分,因此总是当下地起作用的,而后者则是背景性的视域(比如各种各样的有效设定性的观念等等),不一定当下地起作用,尽管也可以那样;但即便是当下地起作用了,仍是作为被构造出的意向客体而起作用的,而非作为立义行为的一部分。进一步的问题是,02-17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