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其初稿是1796年写成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后改写成《理智与情感》,则是1797年11月的事。此后十余年,《理智与情感》变得无声无息,直至1811年3月,奥斯丁才在书信中透露:她在伦敦看《理智与情感》的校样。《理智与情感》于当年10月30日出版。
小说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不良风气,以及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女主人公埃莉诺既重感情又有理智,代表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并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花果山出产南瓜
    其实书中每一个人的言行从个人的角度都可以正当化,谁比谁更高尚更正当又岂是一句两句就能断言的?全书对埃丽诺的所思所想描述最多,她的“有头脑有见识”,怎么看都像是那种在社交场周旋出的高高在上优越过头的造作圆滑虚假感,把自己视为道德言行的评判标准,初识就轻率地轻蔑他人,随意就能不仅毫不自知还自觉善良地流露出惊人恶意——比如诅咒威洛比夫人的生死,我看不出她和爱德华一起鄙夷的露西是比她更低一等的。相对而言,真诚热情的玛丽安倒显得可爱,到最后玛丽安说想成为她姐姐一样的人时候,倒是让我十分失望。也许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就是如此简单肤浅而自我中心地生活着,我不喜埃丽诺的同时,也像是在厌恶这样的自我吧。06-16
  • 海扬尘
    本书的精华孙先生在译序里全写完了,我也没什么好补充的。读个开头就对奥斯丁不动声色的讽刺功力感到惊奇,不过后半部远没有前半部简练。翻译很好,很传神,但有些句子大概是因为文雅得不得了,所以译文也绕了几绕,不太容易一下子明白。鲁迅说奥斯丁的小说确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也因为她的笔下全是对话。连司各特也夸她“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含蓄机智的反讽以及细腻的艺术笔触”。本书对比《傲慢与偏见》显得太老派,风度翩翩的达西和宾利先生自然比乏味的爱德华和外表刻板的布兰登上校要讨人喜欢。所以《傲慢与偏见》更像是小说(因为是更理想化的现实),这本书则像是一本写给女性的处世指南。可叹奥斯丁获得很高的声誉,在她有生之年却默默无闻。“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再感叹下,那个年代的有产者生活里好像只有娱乐。08-10
  • 竹子笑哈哈
    比较喜欢前半本,到了后面感觉语言不如前面那么简练好读了。感觉简奥斯丁后期的《傲慢与偏见》也有这本作品的影子。对待感情不应带有傲慢与偏见,却要保持足够的理智与情感。06-10
  • 絮絮叨叨说人间八卦,兜兜转转等水到渠成。故事并没有《傲慢与偏见》精彩,塑造人物的功力也略输一筹。妙的是更接地气,一副十九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群像生动非常。文字雅致而不失辛辣,洞察世事的慧眼一阵见血。译文流畅,译者中文水平不低,对异文字的化约能力更是强大,转换文字保持了奥斯丁时代的文气,端庄大方,姿态优雅。爱情故事当然有各种时代的背景,但是理智与情感的纠缠却是超越时代的。有些人需要更肆意张扬一点,有些人需要更理性实际一点,永恒博弈的不是水与火,而是自爱与博爱的一体同胞。03-05
  • 乔吉娅
    “露西在这件事中的整个行为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可以被视为一个极其鼓舞人心的事例,说明对于自身利益,只要刻意追求,锲而不舍,不管表面上看来有多大阻力,都会取得圆满成功,除了要牺牲时间和良心之外,别无其他代价。”12-2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