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萧冬连 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等。 退休前任教于国防大学,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史,曾经参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等重要论著的撰写。

内容简介


《国步艰难》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国步艰难》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风间隼
    对政治运动的梳理很清楚,对背后的动力分析侧重于国际形势和个人魅力,对国内形势则局限于罗列现象。这不是“实证史学”的谦逊,而是缺乏社会理论工具的表现,只能局限于官方话语。但让社会学者来看,还是很容易能看出建国前三十年的各种政策,背后有“一个乌托邦,两个不认命”。一个乌托邦不用说就是共产主义,两个不认命,一是不能接受官僚化和制度化,二是不能接受社会分化。于是各种运动都变成了西西弗斯式的徒劳无功,反正付出代价的总是老百姓。另外就共和国谈共和国,未免昧于中国长期变迁的趋势,讨论部分有学者指出了这个问题。01-24
  • 萧湘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史,简单扼要,折中众说。另,这书跟《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有啥不同?08-09
  • wjs991228
    我将这本书归纳为“材料导读”,换言之即为材料的汇总评传。萧先生的诚恳令人敬佩,但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并非“收敛过度解读”的演化,而是缺少史学训练的结果。全书核心在于“国家主义”,而“五次选择”是并无新意的路径节点。作者在每一章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就我个人而言,新民主主义部分写的很不错,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部分质量也不差,可明显露出英雄史观之姿,对毛的评述有时过于苛责,有时又过于情绪化、对文革起因的分析也流于平庸。这两章的亮点基本是史料的摘抄,但我对于“文革是狂欢节”的表述印象颇深。改革开放一章尤为肤浅,材料的拼接痕迹严重,更是将政治体制改革一笔带过,全然不提某事,令人遗憾,唯一的亮点在于指出了“数据和实际体验的隔膜”。书后的讨论中,陈东林、唐少杰、牛大勇三位先生的文章指出不少缺陷,值得一阅。08-17
  • 青(求己)
    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这么书的不足之处很明显,完全是按照党史的框架来,没什么新意~10-04
  • Cynthiastar
    类似题材的书读过好几本了。。。12-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