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敖,耶鲁大学博士,现任美国维斯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东亚学院副教授。学术论文曾发表于《哈佛东亚学报》《中国文学研究前沿》等刊物,写作的章节收入《哈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如何阅读中国诗》等书。曾获安高诗歌奖,《人民文学》和《诗建设》等杂志的诗歌奖,并译有《读诗的艺术》《人之链》等。
王治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与诗学等。与曲景毅教授合作出版专著《唐诗艳逸品:唐诗中的女性书写》。发表文章有《大历联句酬唱的“学问化”倾向及其诗歌史意义谫论》等多篇。

内容简介

中唐时期的地理学发展是如何进入当时文学世界的空间想象的?这一跨领域的联系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与地理学两大领域又意味着什么?《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通过对不同文类文本的讨论,揭示了当时地理学与文学之间多样且流动的关系。李贺的《梦天》、柳宗元的山水诗文、张祜运用大图视野欣赏古老画卷的诗歌、元稹和白 居易富有地理信息的唱和诗等,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制图学之眼”的烙印。中唐文学大师们,以其对地理学的稔熟与兴趣,使得不同地点、相互区隔的人群以及旅行的文本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

学者评价:

安史之乱导致的族群、人口和生活的大变动,在中唐时期引发了有关“中国”地理空间再发现和再定义,在这个变动时代,诗人如何呈现他们对这种地理空间变化的惊讶、喜悦或困惑?通过对中唐地理学、地图学与文学的综合考察,王敖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唐诗的一个新途径。让我感慨的是,王敖有两张面孔和两副笔墨,写诗的时候他是个充满激情的诗人,在写书的时候他却是言必有据的学者。

——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中唐时期是中国文学传统发生激荡变化和强力创新的时期。王敖的新书,兼具批判的眼光和诗性的敏感,涵盖了不同的文学体式,对中唐文学提供了细致入微的新见解。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是对中国的中古文学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田晓菲(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王敖的这一开创性的研究,着眼于中唐地理与文学的关系,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材料处理得当。在分析这些文本的过程中,他将文学、艺术、地理、地图学、生态学、哲学和宗教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一部丰富的知识分子探索的文化史。《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对中唐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钱南秀(美国莱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王敖这《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对唐代中期地理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有新意和挑战性的研究。《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使用的材料广泛,其中许多无论是地理学史家还是文学研究者都鲜有研究。作者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许多最杰出的中唐文人如何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重新想象他们的物理和文化环境,以产生新的空间想象。

——田安(Anna M. Shields,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这是一本开创性的研究,每一个研究前现代中国的学生都应该读一下。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批判性的视角,通过这种视角,传统中国的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学创作与地理--地图和知识之间不可否认的联系,这是一项有重大贡献的研究。

——何瞻(James M. Hargett,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嘟嘟头
    历史学学术训练不足,史论大于史料,有牵强附会的浮躁之风。06-21
  • 梼杌
    关注过相关话题,看到此作出版后赶紧买来看,确实有点失望。如果说导言中关于唐代文学和地理学界限的说明,以及地理学、地图学如何影响诗人的空间想象和诗歌创作还有点意思的话,后面几章的分析却芜杂得过分,不仅几章间的联系不紧密,且每章中繁琐的诗歌分析之后,总结与提升较少,使得与导言和结语中的观点难以承接起来。以及,唐代的地图、图经等均已亡佚,使得此题目写作很难,仅凭借检索题名所得文献作为参考而进行的分析,其实还挺牵强的,因为无法看到是如何影响了诗歌创作的,还不如关注明清时期呢……06-23
  • 九局下半
    本书倒不如直接改名为《中唐时期地理诗鉴赏》。如果对中古时期文学、地理学、制图学之间关系感兴趣,不妨读一读多伦多大学冯令晏女士的论文“Can Lost Maps Speak? Toward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p Reading in Medieval China”,个人认为比这本书好很多。总之,读完很失望07-11
  • 周公度
    “空间想象”即诗人的内心疆域。所谓“交互”,不仅是元白之间缘于地理变化的沟通,也包括一个时代的疆域(地理)变迁对诗人、文学、文化、政治的交融拓展。在诗人的角度,地理学本质是诗学的;在政治家,诗学则是政治的。07-28
  • 惟文字间
    割裂穿凿,实不知书后封面二序是何意味。07-1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