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Aufshyo
    一些作者的小作文编的一个合集,取名魔都有些托大,其中还有杭州的游记也合入进去了。01-22
  • 辑一,四马路,创造社,阳子01-27
  • 果冻蜜蜂
    还可以。魔都名字的来源百年之前和百年之后,有些变了 没了,有些以另外的方式保存下来了。也有写人力车02-05
  • 野猫饶饶
    是一个异国人对于上个世纪上海的感受。上海是一个从始至终神奇的城市。03-09
  • 书中自有一间屋
    文字是,真的一般,奈何首用魔都两字。03-04
  • 杏汁
    文字本身充满偏见,作者的文学素养也不高,但贵在真实。若把它当做一部借他人之眼来回看我所爱的城市历史书,则具有非常重要的阅读价值。啊,原来仅仅只有100年前的上海还是这个样子的啊!←这样的心情。而作者这种描写方式,岂不就像当下夜郎自大的我们,在去往其他文明旅游的时候,回来大大咧咧地写下一篇穷游网的游记?03-28
  • ly的读享生活
    马马虎虎的碎片笔记,流水账。10-05
  • 柳兄willette
    第一次知道原来魔都这个词是从这里来的,也是第一次知道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有多光明,就有多黑暗。作者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那时候的上海,人贩子,法租界,卖淫女,赛马,赛狗,绿牡丹,大世界,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期啊04-03
  • 烟斗客甲
    受芥川关于上海文章的启发在35岁后十多年里到沪频繁;静安寺天下第三泉有井去现中山公园沿线建筑洋气;法租界太自由鱼龙混杂;骗偷盗拐车祸多;不夜城高档百货大楼胜过东京空气也好;跟着富家子游冶;绿牡丹17岁惊艳到;中华书局识田汉去新世纪听大鼓晚香玉佳;参观今市三女中幼儿园至初中;换房与26岁饱经风霜女子同居接待来华作家田中贡太郎;田汉家宴遇创造社郭沫若等人;川菜大盛跑马赢钱跑狗看吵架知中国人最重舆论 俄女郎跳舞馆赌博馆等;辑四在另一选本中有06-23
  • Booking2023
    这本小册子可以翻翻,1924年,日本文人村松梢风第一次使用了“魔都”来指称这座城市,其实在今天上海依然是“魔都”04-30
  • 微笑迦朵
    2018年读书047。相比拿起谷崎润一郎的秦淮之夜,魔都读得有点稀稀拉拉,断断续续,这也是对他本人内容的感觉。同样是写田汉,写郭沫若的形象、谈吐,还是谷崎润一郎更生动。创造社同人那篇最后引用的郭沫若诗,倒是有点意思:Disillusion底悲哀哟!所以,相比于文字,里面的老照片更吸引我,无论是创造社四人合照还是当时名伶绿牡丹。P167有一段文字,要是作为一个科幻片设定,感觉蛮有趣,大意是无产阶级将魔都视为最后的都市。它的灭亡就是世界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帝国主义灭亡之日。07-24
  • 秦小瑾
    作为文学写作者的村松梢风不是社会学家或者历史学家,他笔下的上海当然不会是一个包全的上海,而只能是一个上层日本人眼中的主观侧面,因此不必要对其写作有过多苛求。直到倪伟老师的课,才发现“魔都”的命名原来自于一位外国人,但这个命名实在是太精妙了:尽管村松的写作非常片面,但他笔下的上海和今日的上海在内核上实在是一脉相承的——熔炉城市、“泛滥化”的自由、激进而强烈的个体意识——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的确存在着其所谓的“上海精神”,这里面当然有不堪的成分,但也是上海之所以成其为上海的缘由。02-17
  • 大脸
    “魔都”的由来总算是找到了。一个世纪前,像何伟一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来到上海,见证了多国租界状态下的大上海。魔幻的残存着生命气息。由于租界内适用法律的困难,使得犯罪盛行。乱世之下,作者了解最多的是娱乐、赌博和娼盗,看到了霓虹灯下遍布着污流和残暴,彻夜的舞厅与弄堂里的刺杀,冲突和混乱在上海都容得下,人们也不觉稀奇。连拉黄包车的苦力也活在当下。作者说上海灯火通明却在明亮处透露着阴冷,郊区里稀疏的光线却残存着温暖。魔都上海就在这般阴森的氛围下尽情的释放、歌唱,上瘾了一样地呼吸。末日就要来了。12-28
  • Mr ζ
    上海剧场的散场是在一点半乃至两点 然后花柳界开始热闹起来.游了西湖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中国是建筑之国,写到和赤城阳子的西湖之旅还是别有意味。05-05
  • athabasca
    感觉更像是游记,部分文字带有偏见,但是客观居多。着重写了1920年代民国上海和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阴暗两面皆有,一窥这座远东大都市的彼时景象。「上海是一个没有昼夜区分的地方。无论夜有多深,都可看到人们在不断地走动,汽车在行驶,黄包车在奔驰。」03-28
  • benshuier
    20180729 终于知道魔都的由来了07-29
  • 小大
    恐怕没有比“魔都”更适合的词汇来概括1920年代的上海了。这里是国际大都市,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最重要枢纽,拥有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所造就的“魔性”,堪称近代中国的高度浓缩和真实写照。1924年,日本文人村松梢风第一次使用了“魔都”来指称这座城市,描绘了黑白交织的城市面貌,新潮的社会风尚和市民生活,田汉、郭沫若等中国新文学家的风采……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魔都”已经悄然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拥有全新和丰富的内涵,但有一点承接了从前:象征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容纳多种文化的上海,拥有着令人向往的魅力。《魔都》是一部见证也是一个引子,可以启发对“魔都”意象追根溯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上海近代以来发展变化的感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