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时间》选取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叙述策略,作者设定了从年龄(三十七岁)到人生阅历、知识程度都与自己大体相仿的陈英谛为叙述者,讲述其在南京沦陷后的浩劫中历尽劫难,家破人亡的故事。小说通篇由主人公在屠城前后跨度约十个月间的日记构成。作者堀田善卫在公开出版的相关资料极为有限、历史研究完全处于空白的情况下,多方搜集并查阅了各类文献,构思了这部告发日本战争罪恶、传达大屠杀受难者声音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要的是,堀田善卫参照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庭审记录中检方举证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主人公蒙难经历的部分细节,就依据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的法庭证词。作者还特意让在东京审判上出庭作证的检方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原金陵大学历史学教授迈纳·贝茨(贝德士)、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以及他们的证词中多次提到的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等第三方的见证者,以各自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出现在小说中,还原出了历史现场特有的真实感。

堀田善卫(1918—1998),出生于日本富山县。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评论家。庆应大学文学系法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开始发表诗歌,以诗人身份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旅。一九四五年日本侵华战争末期来到中国,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后被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留用,从事文化工作,直至一九四七年一月回国。抵沪两个月之后的一九四五年五月,他同武田泰淳(日后同样成为战后派代表作家)曾一起游览南京。这次南京之行,成为日后创作《时间》的决定性契机。回国后的堀田善卫连续发表了《祖国丧失》《齿轮》《汉奸》《断层》《历史》等一系列以自身的上海经历为基础创作的小说,以及以朝鲜战争爆发为叙事背景的《广场的孤独》等作品,并于一九五二年初获芥川文学奖。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米安色林
    许多关于死亡,战争,秩序的哲学思考,关于自我的思辨,一些优美的情境描写都还挺值得摘抄下来的。作者根据军事法庭第一首资料结合侵华战争当时自己的见闻,通过一个虚构的知识分子出身的中国人来描述南京日据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惨烈鲜艳的画面,隐忍含蓄的表达中还是有一些矜持和清洁的感觉,还是能够看出文字是出自日本作家之手。不过通过日本人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反观曾经自己国家的暴行,这的确能给予我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那段历史。比如说,侵华主要是为了逃离日本这样的观点。把侵略行径解释得清新孤傲,向死而生,实在是。。。很日本。当然,美的泥土是残忍和恐怖,因此作者承认屠杀的暴行,却又在这个基础上点缀上了形而上的美好意像,所以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12-07
  • 狄狄
    一个日本作家,构想出一个中国人作为主人公,只需读上几页,我们就能感觉到两个民族之间心灵肌理的巨大差异。堀田笔下的这个 “中国人”在判断上的犀利,叩问真实的那种狠劲,早已没有中国人的影子,不再为人情、伦理和意识形态所囿,所以我们读到了绝佳的战争记录。被围的南京城虽未被攻破,但日常时间却率先变质,人们好像进入了另一种时间维度中。随着死亡观念的强化,十分奇妙地,人们“逐渐从生活的劳苦中获得解放。在面对死亡的人看来,为生活而东奔西跑的芸芸众生,就像在一个遥远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幕略带滑稽而又渗透了悲哀的的戏剧。”“杨小姐新加入进来后,我们四个人一起吃饭,有一种过家家一般的奇妙的游戏感。”和三岛、远藤、大江等作家一样,堀田也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这从小说对自我承担、客观性和抗争的强调中可以清晰看出。05-02
  • 豆友147852488
    “男根”,“性”等还是必不可免地带着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崇拜和向往,但其创作角度背后的道德与历史的自觉性与反省支撑的勇气和直视,足以跨越族人自设的囹圄,胜过同族,赢得彼岸的尊敬。09-24
  • momo
    “极为思辨式的小说” ,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关于情节,而是关于所处当时环境的个人命运与人性的思考。09-08
  • 哈利卜
    三岛由纪夫式的思辨性小说,推土机一般地洞悉着侵略者、被侵略者的意识形态。日记的形式和极力克制的小说式话语修辞,呈现出的真实带着无限的残酷。09-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