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理查德•奥文登(Richard Ovenden),毕业于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并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担任研究员。他自2014年起任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馆长。在此之前,他曾在杜伦大学图书馆、上议院图书馆、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和爱丁堡大学任职。他是古文物研究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的会员,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还是《摄影师约翰•汤姆森(1837—1921)》的作者。他于2019年英国女王寿辰荣获大英帝国勋章。译者简介刘佳玥,伦敦大学学院硕士,近代早期研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17世纪女性作者的手稿和出版物。

内容简介

★入围2021年沃尔夫森历史奖短名单、《新政治家》年度图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倾情讲述,几千年来焚书与救书的辛酸血泪史!

『编辑推荐』

“哪里有人放火烧书,最后就会有人放火烧人。”

对知识的肆意破坏常常是系统性的,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发起 的攻击。古代中国有“焚书坑儒”,英格兰有宗教改革运动对修道院藏书的打击, 德国则有纳粹开展的焚烧犹太典籍的行动。另一方面,仍然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濒于灭绝的知识和档案赴汤蹈火,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除了知识存储所面临的政治灾难,《焚书》还提到了图书馆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悲剧,作者及其亲属的意愿导致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数字时代信息保存与监管的缺失,以及巨头科技公司垄断的威胁……正如《焚书》所言: “图书馆和档案馆几个世纪以来遭到的反复攻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值得我们研究,而人们为了保护这些机构所持有的知识而做出的惊人努力值得我们赞颂。”

《焚书》作者理查德•奥文登自2014 年以来担任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也是牛津大学主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的馆长,他在《焚书:知识的受难史》中对知识保存的危机逐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重现,不仅具有权威性,更传达了作为一名知识保存者的洞见和担忧。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之书”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在于带领我们重回书籍受难的历史情境,更在于唤起我们对知识存储和保护的清醒意识,特别是意识到在“互联网没有记忆”的时代个人与社会面临的危机。

『媒体与学者盛赞』

一部佳作,满是精彩的故事和燃烧的热情。

——《星期日泰晤士报》

引人注目,十分迷人,收获良多。

——《文学评论》

当书被烧毁时,受到攻击的不仅仅是文字……这本非同寻常的书应该激起我们思考和行动。

———《金融时报》

关于智慧和极大勇气的故事。

———《卫报》

严厉的警告——真相本身正受到攻击。

———《泰晤士报》

及时又权威。不仅触及上层政治,还涉及信息技术和生死大戏。没有谁比理查德•奥文登更有资格书写这个主题。我太爱《焚书》了。

———菲利普•普尔曼,“黑暗物质三部曲”作者

如果你关心书籍,如果你相信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知识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那么这将是一本精彩的读物:既有力量又有先见之明。

————艾丽芙•沙法克,《名誉》作者

关于知识的价值和销毁书籍所带来的危险的重要警告,这个时代的必读之作。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作者

『内容简介』

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在《焚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焚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识,并为这些重要的知识保存机构争取该有的资源。

『著者简介』

理查德•奥文登(Richard Ovenden),毕业于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并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担任研究员。他自2014年起任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馆长。在此之前,他曾在杜伦大学图书馆、上议院图书馆、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和爱丁堡大学任职。他是古文物研究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的会员,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还是《摄影师约翰•汤姆森(1837—1921)》的作者。他于2019年英国女王寿辰荣获大英帝国勋章。

『译者简介』

刘佳玥,伦敦大学学院硕士,近代早期研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17世纪女性作者的手稿和出版物。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枫叶做的风铃
    看看这本书的内容再看看大陆版的书都要阉割 不觉得好笑吗11-28
  • 青灯夜读
    想起了中国古籍十大厄运 (1) 秦始皇焚书坑儒 (2) 项羽纵火攻秦宫 (3) 汉王莽焚典籍 (4) 董卓发乱燔荡洛阳 (5) 刘石乱华洛阳再燔 (6) 梁元帝悉焚天府书 (7) 安史叛乱掠长安 (8) 靖康之乱,金人劫典籍 (9) 清帝大兴文字狱 (10)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无论古今中外,水火虫蠹都是知识的受难史。只能希望书中提到的那些情况不会再出现,但终究这可能只是一种奢望。09-10
  • null
    作者视野这么窄,就只记录西方历史中那么几件破事,也好意思起个这么大的标题……另外一个有趣的细节:作者描述了东德对知识自由的钳制,却只字不提西德在吞并东德之后,大规模焚毁马列著作的「焚书」行径,哈哈哈,这书的名字不是叫《焚书》吗?比起被焚毁的书籍,更可怕的,似乎是作者这种片面陈述事实甚至隐瞒史实的春秋笔法吧——如果记下来的历史净是些歪曲虚构的假话,那留着不烧又有什么益处呢?11-11
  • 宝木笑
    焚书,更多的可怖性在于这个行为本身的符号性和象征性。奥文登详细记录和阐释了这种可怖性背后的深层内涵。这种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是一种统治意识控制和规训的胜利——无论这种统治意识是政权属性还是宗教属性,体现出群体对某种意志的顶礼膜拜。从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对修道院藏书的打击,到德国纳粹开展的焚烧犹太典籍运动,熊熊燃烧的烈火映红了群体兴奋的脸庞,他们坚信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和正当性,他们坚信自己正在做着一件“高尚的伟业”,他们甚至感到了某种自我升华和跃迁,他们为自己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批判和破坏知识和思想而欢呼雀跃。从这种意义上说,焚书是人类最可鄙的双赢之一,是镰刀和韭菜的荒诞狂欢。本书唯一的遗憾也许在于,没有将外延延伸至当下的网络环境——网暴等现象又何曾不是另一种模式的焚书?02-19
  • 后浪
    “哪里有人放火烧书,最后就会有人放火烧人。”07-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